八佾篇
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地的长官求见孔子,他说:“但凡有君子到了我这里,我都是要见一见的。” 于是门人就安排他们见面了。此人见完孔子后,出来说道:“诸位,没必要困惑于眼前的困境啊!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是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啊!”
感悟:仪封人见孔子前后的变化体现了孔子的伟大,孔子的一席话让粗鲁的仪封人看到了圣人的光芒,立马顿悟了,发出了“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感慨。自从我听樊登讲论语之后,似乎也有这种心流的感觉,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有了方向,有了力量。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评论《韶乐》:“简直是尽善尽美。”评论《武乐》:“尽美了,但是却不能说尽善。”
感悟:美是外在的表现,而善才是内在本质,只有尽善尽美才是最好的表现。体现了孔子的追求,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啊!
感悟: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孔子说:“身为领导却对下级不宽容;出席有仪式的场合态度却很轻慢;亲临丧事,丝毫没有悲伤。这些人叫我怎么看得下呢?”
感悟: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三种情境都表现出内心的“不仁”,内心不仁的人,做出的宽厚、礼敬、哀伤的表情都是虚假的。
里仁篇
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与同品德高尚的人为邻是最好不过的事。选住址时都不考察一下周围的环境,这哪算聪明呢?”
感悟:话说环境造就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都阐明这个道理。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既忍受不了贫穷,也不能好好享受快乐。仁者能够安于仁的状态,智者能够把仁的价值发挥得更大。”
感悟:只有仁者才会真正懂得珍惜当下,长处约也长处乐,君子居安以事命,小人行险而侥幸。君子注重生命的内在的感受,小人关注外在的物质刺激,被欲望所裹挟,一时之乐之后就是无聊。我们应当多加修炼“仁”的状态,不要让自己内心里的“小人得志”,让“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德智双修,互相促进。
4.3: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者才能好恶分明,既能正确地爱人,也懂什么人是该恨的。”
感悟:这里我想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只有仁者才分得清“仁智好恶”,能够客观地、一分为二地待人处事,远离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