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益工具箱(原书第 4 版)》中,消除浪费是精益思想的核心目标之一,书中介绍了多种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具体如下:
认识浪费的类型
大野耐一提出了 7 种浪费,包括过量生产、等待、不必要动作、运输、过度加工、不必要库存、不合格品。此外,还有一些新的浪费类型被提及,如高效地生产错误产品、没有充分利用人的潜力、多余的信息和沟通、时间的浪费、不恰当系统的浪费、能源和水的浪费、自然资源的浪费、波动的浪费、“没有跟踪到底” 的浪费、知识的浪费等。同时,服务业也存在延误、重复、不必要的移动、不清晰的沟通、不正确的库存、机会损失、失误等浪费现象。
现场管理与学会观察
现场(Gemba)是行动的场所,通过 Gemba 方法,到现场收集事实数据,对比传统在办公室讨论观点的方式,能更直接地发现问题。在巡回走动时,对诸如物品存放合理性、表格填写必要性、顾客等待舒适性等问题进行提问,有助于发现潜在的浪费。“学会观察” 要求在现场留意各种现象,例如注意设备运行状态、人员操作流程、物料流动情况等,从而识别浪费。例如,观察到工人频繁寻找工具,可能提示存在布局不合理导致的动作浪费。
运用精益工具
5S:整理(seiri)可将不使用或不需要的东西扔掉,减少空间占用和物品管理成本;整顿(seiton)使物品放在最合适的地方,便于取用,减少寻找时间;清扫(seiso)在清洁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如漏油等问题,防止问题扩大;标准化(seiketsu)为前三个 S 制定标准,确保工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维持(shitsuke)让 5S 活动持续进行,形成习惯,防止浪费再次产生。例如,通过定期的 5S 活动,保持工作场所整洁有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混乱造成的浪费。
可视化管理:通过可视化手段,如在机器旁放置 OEE 图表、换型时间图表、显示状态的灯光信号、技能矩阵等,让问题和信息一目了然。这有助于及时发现生产中的异常,如设备故障、生产进度延迟等,从而迅速采取措施解决,避免浪费进一步扩大。例如,通过安灯展示板,工人能立即知晓生产线停线情况,维修人员可快速响应,减少停机时间造成的生产损失。
标准化作业:制定标准操作规程(SOP),明确最佳工作方法,使工作具有可重复性和可靠性。这有助于减少变异,提高质量,避免因操作不规范导致的浪费。同时,标准化作业也是持续改善的基础,通过不断优化标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例如,按照标准化作业流程操作,可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减少因质量问题导致的返工和报废。
快速换型:采用新乡重夫的 SMED 方法,识别并划分内部和外部活动,将内部活动尽可能转化为外部活动,减少换型时间。这可以实现小批量生产,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生产灵活性,减少因批量过大或换型时间过长导致的浪费。例如,通过优化换型流程,将原本冗长的换型时间缩短,使企业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减少在制品库存积压。
价值流分析与改进
绘制价值流图,包括目前状态图、未来状态图、理想状态图和行动计划,分析从订单到交付的整个流程,找出浪费环节。例如,通过分析提前时间帕累托图和成本帕累托图,确定影响最大的浪费区域,如订单输入时间过长、特定工序成本过高等,然后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如优化订单处理流程、降低原材料成本等。同时,关注共享资源和变异情况,避免因资源不合理分配和变异导致的浪费。
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
鼓励全员参与浪费识别和改善活动,从一线操作人员到管理层,每个人都应关注工作中的浪费现象。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浪费的认识和识别能力,激发员工提出改进建议。持续改进是消除浪费的长期过程,企业应建立持续改进的文化,不断寻找新的浪费点并加以消除,使企业运营更加精益。例如,开展员工建议活动,对提出有效浪费改进建议的员工给予奖励,形成全员参与消除浪费的良好氛围。
供应链协同
在供应链层面,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共同消除浪费。例如,通过与供应商共享信息,优化采购流程,减少库存积压;协调供应链各环节的生产和配送计划,避免需求放大效应导致的库存浪费和生产波动。同时,对供应链中的运输、仓储等环节进行优化,降低成本,提高整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