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书法大家,最为人乐道的大概就是“书圣”王羲之了,他的《兰亭序》被喻为“天下第一行书”。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 ,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是王旷的第二个儿子。官至会稽内史、右军将军,故后世常称其为"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其子王献之在书法上也有很高成就,父子合称“二王”。
王羲之小时候就师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游历名山大川,观摩研习,博采众长,书法不断精进。十六岁时,王羲之被东晋太尉、书法家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相貌姣好,尚未婚配。郗鉴与丞相王导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故商议王导要从中为女择婿,得其应允。郗鉴即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府。
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纷纷出来相见。只有王羲之靠在东墙的床上袒腹仰卧,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一听,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王羲之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都有独特爱好,比如李白好酒,李清照不仅嗜酒还好赌,苏东坡好吃肉,而王羲之喜爱鹅与鹤,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将家门口的池塘命名为“鹅池”,以鹅与鹤的优美姿态来丰富自己的笔法。位于镇江焦山江心岛的《瘗鹤铭》摩崖石刻,传说就是王羲之为悼念他死去的两只仙鹤而作。
王羲之既刻苦,又有极高的悟性,富于新的创造。他学钟繇,能够融化出新。钟书爱用翻笔,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
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到了而立之年,王羲之的书法境界达到了巅峰,其代表作《兰亭序》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兰亭序》。这一年,王羲之三十三岁。
《兰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章法、结构、笔法乃至文辞都完美无暇。后人耳熟能详的一些成语或名句,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放浪形骸、不知老之将至等等,均出自这篇三百多字的序言。因当时天时地利人和,气氛融洽,心情愉悦,王羲之书兴大发,一气呵成,发挥臻于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因此,历代书家均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赞赏备至,仰慕不已:“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可惜,《兰亭序》真迹已被唐太宗带进了昭陵,流传于世的据说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的摹本,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半字小印,故称“神龙本”。现存于故宫博物院。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定居金庭后,专致于书法。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祠于墓前。
王羲之一生研习书法,博采众家之长,最终“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皆奉以为师法。他兼善隶、楷、行、草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书坛巨擘,影响深远,后世尊其为“书圣”。几乎可以说,王羲之决定了其后2000年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
除了《兰亭序》,王羲之的代表作还有《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初月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