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做为会议主持人,你为了保证讨论的有效,会在发言人阐述观点之后,即时进行追问,但发言人被追问后情绪开始烦躁,好像你在故意挑毛病。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引导师对于会议的价值,除了会前的规划、会中流程的管理之外,在会议中对阶段性成果的管理也很重要。为什么说是阶段性成果的管理呢?因为不管是会议还是工作坊,只要是目标明确,那么一定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无论最后采取哪种流程。最终都应该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即上一层的讨论成果要为下一层的讨论提供帮助与支撑,以保证最终目标的达成。
因此,在阶段性成果的管理中,不管是哪种呈现形式,引导师都需要在现场以问题的方式,帮助参与者看到更多可能,从而引发深入思考。这其中就包括了有效的追问。
一
追问是必要的;
举个小例子,有一个团队在探讨公司、事业部、区域、项目组四级架构,其中一个环节涉及到每级架构应该对什么负责的话题。现场很多的观点都是在公司层面应该主要对“战略”负责。听起来没有毛病,但我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定会进行追问:对“战略”的什么负责?答案会五花八门,有的说战略制订、有的说战略执行、有的说战略分解,最终大家统一在“战略执行的有效性”这样的一个共识上。
有的伙伴会问,这有什么不一样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仅仅停留在“战略”这两个字上,就失去了考量的准确标准,而战略制订、战略分解、战略执行,都是为了最终目标服务的具体动作。所以要追求的是“战略有效性”,而不只是制订、分解、执行战略。
二
追问的首要目的是澄清
不管我们追问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首先是要通过提问,帮助发言者澄清,以增进其它伙伴对观点的理解,而不是诘问。当参与者理解,我们提出问题的出发点,是为了帮助其它伙伴更好地去思考、理解他的观点,继而再引发更深入思考的时候,和对方的关系会显得更加融洽。
三
连续追问有技巧
1)不要连续用封闭式的问题;
有的时候为了把观点澄清清楚,我们会做连续的追问。在这个过程中,引导者要注意技巧,尤其是要避免连续用封闭式的问题进行追问。那不仅会给发言人带来情绪上的影响,也会影响到其它的伙伴。一般情况下,建议多用开放式问题,少量的封闭式问题主要用于澄清和确认即可。
2)不要连续追问“为什么”;
在多样的组织环境中,我们必须要特别留意组织的文化与团队特征。如果提出的问题不恰当,会让当事人感觉到威胁。比如,连续追问“为什么”,就会让很多伙伴感觉到不舒服。特别是当有他的领导在场的时候,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
3)多角度的提问,而不只是从一个角度追问;
有一次在战略研讨会上谈到市场规模,现场的高管们认为,未来三年他们所处的市场有万亿的规模,而且大家都很激动。因为后面会涉及到市场策略的讨论,所以我即时做了一些追问:
万亿市场规模的测算方式是什么?
往前推三年,这个市场的增长率如何?今年的增长率如何?
万亿市场所覆盖的行业分别有哪些?哪些排在前列?哪些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这几个问题之后,虽然有人回答,但却经不起推敲。现场的气氛有些尴尬。为了避免因为情绪影响到大家的讨论,我适时的换了另外的问题:
在未来的市场规模中,我们准备拿到多少?大概比例如何?
为什么我们只能拿1%的份额?剩下的99%被谁拿走了?和他们相比我们有什么优势、劣势?
上面的这些问题,在现场没有答案产出,但最终却形成了研讨会的第一个成果,就是大家达成共识,认为公司对于市场分析并不完整。现场决定由市场VP牵头各产品线负责人,进行市场精细化的分析、调研,以找到真正的市场在哪里。
4)请参会者一起提问是好办法;
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我会适时邀请在场的其它伙伴,每人对刚才的观点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要帮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提出对观点的质疑。
5)如果觉得问题可能会让对方为难,不如直接告诉他;
有的时候,我们的问题可能会比较尖锐。如果我们在提问之前,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对方不太好回答的情况下,可以先真诚的和对方说明:“我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应该怎么问,但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挺重要的…………”。在提问题前做一下铺垫,有助于改变对方可能产生的抵触情绪。
6)不同类型的人追问有技巧
团队成员的思维方式会有许多差异。有些人习惯于考虑细节,于是用线性思维的方式进行追问,他们不太会在意反倒会觉得舒服。有些人思维比较跳跃,这个时候线性问题可能就让他们觉得不耐烦起来。这个时候要注意鼓励他们的跳跃性,同时提前他们补充细节。
四
把可能出现的情境说在前面;
我在工作坊的开篇中,会特别向参与者强调我的习惯--追问,并且告诉大家,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会有稍许不舒服的感觉。提前请大家理解,并且强调对事不对人,追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探询观点,这是我的角色和责任之一,而不是为难哪位伙伴。这么多来,几乎没有出现过现场红脸的情况,因为大家都知道这都是为了目标在努力。
追问的最终目的,一个是澄清观点,另外一个是引发更多的思考。那么除了现场追问以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式呢?
根据我的经验,依据问题的具体情境与预期成果,还可以采用构建流程图、标识里程碑、优劣势分析、梳理关键资源清单、观点列表对比等多种方法。在一些运营类的问题讨论中,还可以有沙盘推演、情境模拟多种形式。这些都是一些具体的表现形态,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使得研讨更加有效,使团队能够有机会最终达成共识。(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