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Stuff Matters: Exploring the Marvelous Materials That Shape Our Man-Made World
ISBN: 9787559602268
内容简介 :
从茶杯、喷气发动机到家用电器、内裤,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材料。但你想过没有,为什么玻璃是透明的?是什么让橡皮筋有弹性?为什么曲别针会弯曲?为什么不锈钢不生锈?为什么某一种材料做成的东西会长那样?
世界*材料学大师带你用材料科学家的眼睛,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你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钢、纸、混凝土、巧克力、塑料、玻璃、瓷器……
本书以渊博的知识和极富感染力的文字写就。它不仅揭露了各种物质背后的神奇结构,还告诉我们隐藏在背后的精采故事。每一章介绍一种材料,辅以照片和手绘图,极富可读性和趣味性。
作者简介 :
米奥多尼克:伦敦大学院材料科学教授,英国皇家工程学会会士,并曾入选《泰晤士报》「英国百大影响力科学家」。 他乐于为大众讲解材料科学,且广受欢迎,曾担任多部纪录片的主持人,包括英国国家广播公司第二台制作的《发明的天才》。 2010年,他获邀在科普界最负盛名的英国皇家科学院圣诞讲座进行演讲。
精彩书评:
壹:
我从没有想过我会读一本科普书,并且还写评论。
原因是,我打读初中起,对化学的概念就一塌糊涂,那时候考试,不是班上倒数第一,就是倒数第一。从此,我对与化学有关的东西与话题,敬而远之,能不看就不看,能不接触就不接触。
我之所以读这本书的起因是,有一天,我儿子拉粑粑,拉完之后,自己从马桶上跳下来,站在小凳子上,要我帮他擦屁屁。于是,我顺手拿起卫生纸,帮他擦,不料他大叫:“你怎么用卫生纸?用湿巾,湿巾不会堵。”
我羞愧坏了。这是我们家,不,是我的不可说之痛。
我们家,我是堵厕所大王,盖因我的身体构造特别,大便特别黏稠,时不时,总会堵住马桶。我儿子不明就里,因为每次看到马桶堵住时,上面都盖着一张卫生纸,所以他以为是卫生纸造成的,所以就特别提醒他的屁股不能用卫生纸擦,要用湿巾擦。
好不容易掩饰了自己的尴尬,把儿子糊弄到他的房间去玩,我就好无聊地上豆瓣乱逛,点啊点的,就点到了《迷人的材料》的介绍。一看目录,好巧不巧,竟然在目录中看到了一章,专门是讲纸的,其中一个小节的题目就是《不可或缺的卫生纸》,我兴趣大增,决定找来看看。等到《迷人的材料》到了之后,我一看,封面上很多瓶瓶罐罐,一下子就晕菜了,后悔自己一时冲动,选错了书,于是丢在一边,好久都没翻。
今天一早,起床,忙完晨课,回头,正好看见这本书在书架上,于是随手拿过来,翻了翻,不料这一翻,一下子就被迷住了,坐在书桌前,一口气看了两个多小时,竟然全看完了,并忽然爆出了想写评论的冲动。
这本书虽说是一本科普书,但一点都不枯燥,写得相当有趣,也非常好读。我比较有感触的,是关于碳纤维的部分。
之所以对这么高科技的材料感兴趣,完全是因为一段难忘的往事。
2011年,我与几位同事一行,去日本考察设备。我们从青岛起飞,大阪落地,然后从京都、奈良、东京,一路走到了日本比较偏的地方,桐生。在桐生,我们参观完工厂,临离开,走过展厅的时候,忽然看到了展厅里陈放的一片黑乎乎的东西。我随口问:这是什么?工厂老板答:碳纤维。
我对碳纤维知之甚少,只是好奇,就又问了一句:你们生产碳纤维吗?工厂老板答曰:我们制造生产碳纤维的设备。我们一路都是在考察一种生产电子材料的设备,一听是设备,我自然就比较感兴趣,于是问他,可否进去看看。不料,工厂老板拒绝了。他向我们解释说:“碳纤维技术日本对中国是禁售的,因此,生产碳纤维的设备也是禁售的,未得到日本政府的批准,不准中国人看相关设备。”
这下使得我们很郁闷。反正那个心里不舒服。所以,后来,我对这个碳纤维非常耿耿于怀。正好,在《迷人的材料》中,作者对这个碳纤维有比较详细的介绍,看完,我才知道,原来碳纤维就是把石墨纺成线,织成布,而后用环氧胶包住。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这种玩意儿,有极高的强度和硬度,而且还很轻。据说,波音787上,七成使用的是碳纤维复合材料。这还是不纯的碳纤维,如果能按照理论做出纯的碳纤维的话,据说这玩意儿比钻石还硬。
读到这里,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日本人那么紧张这玩意儿,连生产设备都不肯让我们看一眼,原来它还真是个高科技的玩意儿。
第二个让我觉得有趣的,是玻璃。中国那么早就发明了陶瓷的加工技术,但竟然错过了玻璃这种东西。按照作者的说法,几乎所有的材料,中国都较早的接触过,或者发明过,唯独缺了玻璃。玻璃是谁发明的呢?古罗马人。虽然古埃及人和古希腊人都对玻璃的制造有所贡献,但真正让玻璃走入日常生活的是古罗马人。是他们开启了人类把玻璃用于建筑的热潮。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脑补了一下,真的还是举得很神奇,你想想啊,几千年前,我们还在以铜镜顾影自怜的时候,古罗马人竟然可以隔着窗户偷窥美女?!这是件多么羡慕到让人吐血的事。不过,想想,是经历过与中国一样强大帝国的罗马人,文明与中国一样源远流长的国家,心中也就释然了。
第三个吸引我直接跳过去读的章节,是关于填充物的。为何填充物会吸引我呢?是因为这种东西解决过我的牙疼问题。我天生牙齿不好,从小有虫牙,所以也就从小疼到大。后来,我成人之后,曾经去补过牙,后来,那几颗牙神奇地就不疼了。据作者说,补牙的材料是1840年发明的,是银、锡、汞的合金,叫“汞齐”。但我用的似乎是树脂,应该是作者说的硅石粉和强韧的透明塑料混合成的,感觉还是比较坚硬耐磨的。补完之后,好几年都没啥事。不过,最近朋友送了只他们那里所谓的特产鸡,家里没人啃,我又不好意思拂了朋友好意,于是就自己上阵亲自解决,结果,好像是力用大了,那颗牙上补的部分,碎了,掉下来了。下一步,我是不是该考虑作者说的瓷牙和氧化锆牙了?耶,我终于与医生有一点可以沟通的共同语言了。
读完了其它章节,我终于回到了最初让我决定读这本书,却留在最后读的章节,也就是第二章《值得信赖的纸PAPER》,终于读到了《不可或缺的卫生纸》。这是让我非常欣慰的一章,终于让我了解了这个我们天天接触,其实却非常陌生的纸世界。特别是这个关于卫生纸的小节,非常高度地引起了我的共鸣。作者说,他在他哥哥家的公寓里上厕所时,用卫生纸擦屁屁,结果,将马桶堵上了,虽然他是个科学家,对卫生纸的化学式非常清楚,但还是搞不掂马桶,越按水越多,越按水越下不去,结果,粑粑漫到了地板上,最后,只好被他哥哥关在厕所里,花了几个小时清理厕所。想想,比起他的遭遇来,我的可体面多了,我最多,也就是堵了人家的厕所,在别人大快朵颐的时候,自己一个人爬在马桶上,满头大汗,拿着吸便器忙碌了一阵,错过了一餐美食而已。我只是有一个疑问:作者说,我们已经有更卫生、更有效的方法处理擦屁股这件事,但他自始至终也没有讲,是什么方法?难道是从日本扛回来的马桶盖吗?
在结束这次神奇的阅读之旅的时候,容我介绍一下本书作者,他是英国人,叫马克·米奥多尼克 ,据说他的这本《迷人的材料》刚刚获得了美国科学、工程和医学院传播类最佳图书奖,包括中文版在内,已经被翻译成了15种语言。说真的,这本书真当得起这个奖,这也是我将近20年来,唯一读过,全部读得懂,并还敢写书评的第一本科普书,五星推荐!
贰:
阿拉丁有一盏油灯,他轻轻擦拭,住在里面的精灵就会迸出来帮助他。
幼时对这类故事深信不疑,艳羡平凡的物品竟有神奇的力量。古往今来,关于物品之神的传说层出不穷。灶台、米糠罐、打火匣,朴素的生活投影,蕴含着各地文化的寄托。而科学家马克·米奥多尼克写的《迷人的材料》,却是从科学的角度透视材料的力量。作者肯定地告诉我们,物品的确有他们的生命和情感,科学的进步正在将浪漫变成现实。
因缘巧合,米奥多尼克对材料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又将这种兴趣透过文字传递给读者。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司空见惯的物品,其中潜藏的奥秘却鲜为人知。在米奥多尼克看来,人类对材料的主观感情虽属无意,却难免偏颇,有时甚或辜负了材料。譬如常见的玻璃,因其透明隐形,最易被忽视。事实上,与之密切相关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恰恰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在《充满创造力的塑料》这一章里,作者别出心裁地编排了舞台剧,抒发了他对塑料的由衷赞美。
除了物品本身的功用,我们也为之赋予个人印记。保存故纸就是一种收藏回忆的方式。手写的信笺、美妙旅程的飞机票、第一次约会的发票、特别场次的电影票,能将我们瞬间带回往昔。纸张所承载的情感价值,已远远超过其最初的功用。
人类也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造材料,走在科技尖端的材料甚至可以不假外物地展现自己的生命力。传统印象中拙朴单调的混凝土曾被高端建筑拒之门外,有些建筑师还用其他材料来掩盖混凝土外观。不过,能够自动修补裂缝的自愈合混凝土、能够迅速排水的透水混凝土、能够自行分解附着的污垢、甚至净化汽车尾气的自洁净混凝土,大大扭转了我们的陈腐印象。在某种意义上,混凝土简直是种生物。
材料与人类更亲密的接触,当然是作为医疗器材植入我们身体的部分。它们忠实地履行职责,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也是我们的情感依托。作家止庵曾动情地回忆母亲的离世,白色的骨灰中露出黑色的人工股骨头,震撼且伤痛——“没有比这更让我确认母亲的死”。随着干细胞造器官技术的成熟,材料终能使人仙寿恒昌也未可知。
“材料拥有意义,诉说着我们的理念,让我们成为我们。”探索材料的生命,让我们关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心怀感恩,就能让平凡的物品焕发活力。米奥多尼克觅得了他的神灯,而我们的神灯,或许也近在眼前。
叁:
既是读后感,必先读后有感。说实话,打开这本书的封面前,心中一直像有潭不流将腐的死水压着,因为毕竟有篇读后感要写,怪我又习惯性地将其代入一种家庭作业的情境中了。书,我前后看了三遍,两遍略读(skimming)一遍详读,却迟迟不知该如何下笔好,不是心中无感,不是胸中无字,而是感言众多,难详自说,拖延许久,终于想写下来了。
Marvellous materials!作者Mark Miodownik在书中讲述了10种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令人饶有趣味的是,作者把这十种塑造了我们世界的神奇材料都摆在了一张相片中,而这张相片的场景就是他在自家房顶悠闲地喝茶,仅这一点就让我兴趣陡增,也不得不佩服作者作为一名材料科学家的睿智和敏锐。不仅如此,他在每一章会介绍一种材料,还提供了一个认识材料的不同角度。有的从历史出发,有的来自他的个人经验,有的就是一件生活的琐事。尤其让我意外的是。在讲述塑料这一章节中,他采用了戏剧剧本的形式,重现了塑料的发明和发展历史,并详细介绍了塑料的结构与用途,角度、写法都别出心裁,让我不禁感叹,果然一个诞生了莎士比亚的伟大国度,戏剧是不可被忽视的一部分。总之,作者在每一章节、每个故事中向我们传达着材料的知识与科学。要我说,他不是在科普,更多的是在向手捧这本书的人讲述自己的伙伴、自己的家人的故事,没错,他就是把材料当作了自己的亲友!
序章中,作者清楚地给出了本书的受众群体,是那些想要了解物质世界的奥秘,挖掘物质来自何处、如何作用,又如何定义了人类自身的人。对作者来说,研究材料的根本问题是,有人在乎材料吗?这种“在乎”不仅仅是分担出些许精力来了解材料、关注材料,不仅仅是要对材料产生兴趣、产生欲望,更多的是感受与思考。感受,去发现并观察我们周围的无处不在的物质的材料;思考,去提问并探究各有特色的材料的背后的奥秘与科学。这的确是最基本、最根本的问题,是每一个有志于材料科学的人都要洞察明晰的问题。我想这东西有天生自发的,极好;有主动培养的,甚好;有被动引导的,差强人意。总之,不管怎样,在乎了材料,才算有了谈论材料的资格。
诚如作者所写,材料和人一样,“差异往往深藏在表面之下”,而为了一探材料神奇差异的究竟所在,必须要摆脱人的经验尺度,“钻到物质里面”。从初中第一次接触到化学开始,不论哪个化学老师都会说,“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是化学课上的法则,而我更想把它作为材料科学的箴言。就是要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由人的尺度到介观尺度,由用途到结构,反之亦然。要明白,我们不啻要看清楚是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这是材料科学最值得骄傲的成就,因为它解释了那么多事情。
拖到这里,我才要解释这篇读后感的题目——“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是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经典诗句,经余光中翻译为此。我在读完这本书后,脑海中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它。所谓“心有猛虎”是指,每一个学习材料,研究材料的人都应在自己的心中有一张宏伟的蓝图,这蓝图有数百万种材料,并且数量还在呈指数增长:那就是人造物的世界。我们应该对身边的材料、周遭的物质世界有一个基本的统括的大的感知与认识;所谓“细嗅蔷薇”是说,我们在宏观上有了总的感知与认识后,要不拘泥于此,要见微知著,要在微观世界里对材料的结构一探究竟,如此方可嗅到材料散发出的微微“清香”。更进一步,我们不可寄一隅于宏观表象,也不可深陷于微观细节,既要“心有猛虎”,又能“细嗅蔷薇”,这是我认为,学习材料科学最基本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唯有树立了正确的学习与研究态度,才能在材料的世界里自由徜徉,有所建树。
就阅读而言,有人将其比作一次击球,写作者是投手,读者便是要“接收”的捕手。在我看来,本书的作者就是一个“控球”极佳的投手,他将自己作为材料科学家的敏锐与博学用让人读来不倦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有故事、有例证、有实物图,一点一滴的知识与经验被自然而然地抛出,了着无痕的科普就是最有用的科普。内容上我最喜欢的一章就是纸的章节。令人信赖的纸真真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离开的材料。为了向我们讲述纸张的奥秘与故事,作者很特别的列举了十五种不同用途的纸,我很惊讶,自己二十年来都没对此有过一丝半点的留意。对纸张,从来都是来得容易,也就不会细心留意,更别说有心思去比较并收集各类不同的纸了。正因如此,被作者带入后,我开始观察身边的每一类纸,它们的外表,它们的内在,它们的软硬,摸起来如何......所以,我不仅仅从书中了解了纸张的多姿多彩,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将自己带入作者的世界。那个世界同样是各种物质充斥的世界,但那里更像是一个博物馆,无数列架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不同的材料,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些都是作者的收藏。所以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通向材料殿堂的通行证,我们既然被领了进去,就要开始组建自己的材料博物馆了,馆藏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留心观察与记录,这完全是好奇心的产物,so,何不凭着这份好奇开始发现材料、爱上材料呢?
对材料重要性的表达,岂是一句话能说得清道得明的?可作者做到了,他在书中不止一次地写到这样一句话,足以让每个人明了材料的重要,这句话也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材料让我们成为我们”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作者从人类的本我出发,从材料与人的原始关系切入,告诉了我们材料的伟大意义。历史的车轮不可能停止滚动,在生命的起源之前材料已然存在,沧海桑田的变迁,斗转星移的更替,人类在发展自我,发展材料的步伐中前进,应该也必须时刻牢记是什么让我们成为我们,没错,是材料让我们成为我们!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获益颇丰、感触良多。首先,它让我真正开始对身边的材料之美有了浅显的认知,以十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材料为起始开启了希望探索更多的神奇材料奥秘的兴趣大门。其次,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选择材料的原因,且不论当初在高考志愿书上填下决定自己未来人生方向的想法与初心,如今,我要扪心自问,到底为什么会选择材料?这个问题的答案不简单,但现阶段我想我可以给出我的第一个答案——“材料让我们成为我们”。最后,我从中发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什么是科学的眼光,什么是材料的视界。“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想这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原谅我不曾找到初心便踏上了这条路,如今我似乎找寻到了这份初心的踪迹,摸到了它的影子,感谢这本书,由衷地感谢把这本书交给我的倪老师,她和这本书一起,成为了我在黑暗中看到的最光明的指路者,是她给予了我这份初心。
材料,让我们成为我们;我想,材料让我成为了我。
关注朋朋不迷路,发送简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书单 信息,点击简书个人主页查阅;
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请自觉投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