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里,看到这么一段话:“这个时候家里应该很热闹了吧,小时候都是等着哥哥姐姐爸爸妈妈能早点回家,现在换成自己了。”这段话看了很久,也觉得很亲切。
和伯母闲聊起这段话,她说,确实是这样的。堂妹也打电话给她,问什么时候回去?奶奶也打电话问:“如果没有什么事,就早点回来?”似乎家里的人都盼望着在外的至亲能早些回家。
不管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爸妈都回来了?还是希望家里多些热闹感?总之,这份期盼总是好的,总是愉悦的。但只有自己心里知道越是希望爸妈快点回来,就越会觉得时间很长!
从学前班到3年级,我对于这种期盼感并无多大的感触,因为那会妈妈在家,不会觉得这种期盼离我很近。
直到4年级到高三,在这9年里,每当快到过年的时候,学校总是放假得特别早,回到家,总会给妈妈打电话问:“妈,你什么时候回家呀?”妈妈说:“26吧!”我挂了,便去看日历,找到那个日期,拿给奶奶确认,确认后,拾起短短的铅笔,把这个日期圈了起来,再把它挂在床头,看着时间一天天靠近,心里就会异常地开心。我也会在每天早上起床的那一刻,看看日历,用手指算算爸妈还有几天回来。
心里好像在默念着:“快了,快了”这是我这9年对待这份期盼的方式。很怀念,也觉得很独特。
“一年都过来了,这9天也会很快的!”这是在家的老人心里经常用来回答小孩的话!
年龄小的孩子,听到这样的回答,或许会扳着手指头数9下,接着就开心地玩去了。等到第二天醒来,还是会会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在孩子的心里,某种欲望很强烈的时候,他对这件事就会记得很清楚。如果,过了第9天,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的时候,就会很沮丧,甚至会嚎嚎大哭!
这种情感的“期盼”我体验过,所以懂得。我有我期盼的方式,如今,我还是有所期盼,只是变得不一样。不是我的期盼变了,而是我的角色变了。
四年前,我期盼着爸妈能早点回家过年,4年后,我期盼我能早点回家过年,现实是,很早就在抢的票却遥遥无期。同事说我,对抢回家过年的票好像不那么热心。只是我的热心,你们看不出来罢了,其实,我的心早已热血澎湃。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只想着自己想着爸妈早点回家过年,却会忽略的另一群人——爷爷奶奶们。
爷爷奶奶那辈人,或许不常出远门,或许不经常坐车,还会出现头晕、呕吐的情况。所以在他们20-50岁的时候,儿子,女儿都出门在外工作,在长达几十年里,在过年的时候,他们对于子女能早点回家的期盼能不强烈嘛?
只是相比于孩子,他们更会隐藏自己的情感而已。
前天,看到一个视频,讲述的是一个老爷爷为了女儿过年能在家里多住几天。去办理无线路由器,多次和业务员确认这个网络会不会卡;更换家里的电视,让小孙子能看动画片,老爷爷所做的这样,都是在去年过年的时候无意间听到地对话,看到地场景,怕记不住,都用笔记本记下了,今年过年,他把能改变的都去做了。
女儿无意间看到老爷爷的笔记本,被感动到说:“爸,今年没什么事,我们会在家多住几天!”老爷爷会心地笑了。感人的视频,总是会印象深刻。
我想说,一年或许不常回家,但过年,能早点回家就早点回去吧!有人再等你。
还有9天,我就回家过年!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