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嵌子或者门槛,是皖北人家大门正下方的必备之物。从实用的角度看,它是门里门外的分界,家里家外的分野。从讲究的角度说,有了门嵌子,家才显得严紧,家里也才显得安静。
而如果没有门嵌子,则是不可想象的。失去了分界,也就无所谓门里门外了。这意味着,家里的财运,会一声不响地流淌出去;外面的乌七八糟,也会不知不觉间流进来,从而打乱一个家庭的运势与安详。
不仅如此。皖北人还把它与家风、家规、家教联系起来,赋予“门嵌子”特殊的象征意义。他们看来,有“门嵌子”的人家出身的小辈,有教养,懂礼貌,通情达理,一举一动都是那么得体,那么妥帖。而没有“门嵌子”的人家出来的小辈,言行举止都不稳重,不稳当。
因此,皖北地面上,“没有门嵌子的人家”,其实是一句骂人的俗话。而且这样骂起来的分量很重,还不带一个脏字。
我老家邻村,曾有个泼妇。泼到什么程度?不管跟谁,她都不讲理,不论理。这倒在其次。关键是,她对待自己的公婆,不仅吆五喝六,而且打骂,都是家常便饭。打骂起来,一点都不带打迟钝的。她的公婆,人前人后,都是一副哭丧着的脸,红着的眼。方圆几里地的人,都说那泼妇,是没有门嵌子的人家,养的闺女。一句话,道尽了人们的愤怒,无奈,还有看不起。
听说过某个年轻人,在一个场合下,因为言语问题,跟人家话不投机。但他又不识数,不认错,一副“腰里别着牌,谁来跟谁来”的模样。在他眼里,没大没小,没老没少,更没对没错。最后,有位老年人问他,“你家有门嵌子吗?”他一愣神,想了想,回答说,“没有啊。”只惹得在场的人一阵哄笑。这一个笑话,皖北地面上,有不同的版本。但主旨是一样的,都是讽刺“没有门嵌子的人家”出身的小年轻的。
“没有门嵌子的人家”。在这里,“门嵌子”是家风、家规的象征,甚至衍化成家庭、家族长辈的化身。子不教,父之过。一个人在外,张扬出不知礼、不论理的一面,根本还在于没有好的家教,好的家风,好的家规。其责任,只能由他的长辈乃至祖上承担。因此,皖北人一旦说“没有门嵌子的人家”,骂的不只是那个人,连同他的长辈、祖辈都一锅烩了。从技术角度说,这一骂,确实够狠,够味。
其实,普通的皖北人家,都把那无形的“门嵌子”,看得很重。孩子从小到大,几乎都在一条条各式各样的规矩里“套”着。一代代的皖北人,不论走亲访友,为亲为邻,还是出外闯荡,都给人中规中矩的印象。这是因为,他们时刻警惕着,不成为“没有门嵌子的人家”的评价对象。贴上了“没有门嵌子的人家”的标签,他的“人老八辈”,都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