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课堂

(一)
星期五语文课,先让学生背了五分中《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之后叫学生梳理其论证思路。抬头一望,第四组最后两排有两个男生、一个女生已尽进入“打瞌睡”状态。我大声说:“某某某某…你们三个先站起来,站一会儿不瞌睡了再坐下。”话音未落,前排的同学都看向我的正前方,表情丰富。我低头一看,坐在三组第一排冯同学已经睡熟了,真是灯下黑啊。我没管,继续听学生讲,我想已经睡着了,则先让睡上两分钟。可是,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全不在听课上,都在睡觉的同学身上。哎,则短不了叫了,我用手指稍稍用力弹了一下他的头,他动了一下没有抬头,我又弹了一下,他迷瞪着眼睛抬头看了一下还准备再趴下,我厉声说:“冯某某,你站起来,到后面去,还睡上瘾了……”
他极不情愿地起身,生气地拿起复习书,表情横横的,顺着过道走到教室后方。其他同学眼见着这一幕笑得前俯后仰,我也被他这波操作逗乐了。
我笑着问同学们:“冯同学怎么还给我发脾气了?他为啥这么大的脾气。”
有人说:“他有起床气了。”
我点了一点头顺带讲了一个关于大人因起床气发脾气的小故事,之后说:“则大人都有起床气了,不要说娃娃了。则让他先醒醒觉,咱们接着上课。”
上了应该不到五分钟,我发现冯同学已靠着教室后墙,稳稳地坐在后墙边放的空课桌上了。有那么一瞬间,我想把他吼下来批评一顿,但是很快我意识到没这个必要。他站着也怪累的,坐在桌子上也能理解,况且班里的同学也大部分没看到这一幕,他也没有影响谁……
直到下课铃响起,眼保健操时间到了,我非常认真地说:“冯某某,你则给咱回来。”他低着头慢慢地走回位置。他自带喜感的表情又引来同学们的一阵笑声,我也笑了。看着他手足无措地站在位置上,我觉得这个事情还需要再戏剧化一点,我郑重地指着他,大声说:“你得给我道歉,睡觉叫不起来,怎么还给我发脾气了呢?你赶紧的,给我道歉……”我和同学们都在乐呵地等着他说话。
他手里把弄着书,笑着小声说:“对不起,张老师。”
我回到:“不客气。”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前面有几个同学纳闷怎么是“不客气”呢?嘿嘿,就是“不客气”。
(二)
课堂上有一道题:孟子认为能造就人才的主客观因素都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客观因素好分析,开篇连着列举了六个人的实例后总结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孩子们很容易明白“逆境对造就人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主观因素就不好分析了,有几个人说“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毅力能够帮助个体获得成功”,我追问:“这结论你怎么得来的?文章中哪里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瞬间懵了,毫无疑问,这结论不是他们分析出来的,是答案上抄的。则有必要往清楚说道一下了,不是为了答题,是为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我提醒学生们关注“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几句。现实生活中,“人恒过”是事实,人都会犯错误,而且常常犯;但是“然后能改”不是常有的吧,芸芸众生的现状是“人恒过,然后不改”。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人恒过,然后能改”呢?我看到有学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有人说,毅力。是的,有强大毅力的人才能克服自己的惰性,才能“改过自新”啊。
我又接着追问,同样,“困于心,衡于虑”的人很多,之后能够“作”的人恐怕很少吧……就像当下,面对中考,很多同学都很困惑、焦虑,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三个月后可能无学可上,但是有几个人能够奋起有所作为呢?大部分同学在看到升学无望时的习惯性动作常常是躺平和摆烂吧……我看到有同学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我又说,想想哪吒吧,他生来就是“魔”,但他偏偏不愿意接受这个既成的事实,凭着坚定的信念为自己拓出一条路来。
答案上给的“毅力”和“信念”是这样思考所得的结果,而不是你两笔抄上去顺嘴一说就行的。
快下课时还有同学把这几句话改了一下自言自语说:人恒过,然后不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不作……剩下的他没太说对,应该是“不征于色,不发于声,而后不喻”,是的,不显露、不发声、不与他人交流,遇到问题不尝试寻求帮助,不也是当下孩子们常有的“症状”吗?
“人恒过,然后能改”难的,是因为常人毅力不足。“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可贵,是因为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信念”比“希望”更重要,“向死而生”的人生活法才是更值得过的一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