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DY比较火的博主“打工仔小张”
因为更新了一系列「如何如何」而迅速火了
如何坐地铁
如何坐飞机
如何去星巴克点单
如何去麦当劳点餐
……
这些看起来好像是许多现代人习以为常不以为然的事情
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当然唏嘘的人也不在少数
“这也用教?”
对此央视记者白岩松评论到:
“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熟悉了坐飞机、高铁的流程,就以为谁都知道。小张的科普,特别有针对性,让不知道的人知道,这就帮了好大的忙。”
而那些觉得这些已经习以为常的人
又何尝不是经历了第一次才了解了呢
只是他的第一次比你早一点罢了
人生有无数个第一次
对于有些人来说
是好奇,是惊喜,是愉快
可对于有些人来说
是恐惧,是担忧,是害怕
这虽然和每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如果有个人能在你的第一次给你提个醒
告诉你应该怎样去做
这样是不是就会减轻你的担忧和恐惧呢?
我想这也是小张爆火的原因吧
尤其是村里出来的人
好像骨子里就有种自卑和敏感
并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是的,我代表不了所有农村人,我只是在说我的感受)
这种“有差距”的感觉在小学初中并不是很明显
顶多就是有的家里钱多有的家里钱少
大家都还是在村里这个圈里
到了高中
就会明显的感觉到和城里人的差距
待人处事,说话谈吐等其实是不一样的
让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向老师请教问题这件事
有不少人因为性格等原因更多愿意自己去琢磨和思考
(也许问下老师能给你不一样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或者不敢开口向老师去问,上课即使这个问题会也可能不会主动去举手回答
所以有时候也会导致一些学生不会被老师所记住,不会被老师所看到
而有的同学则积极的跑到老师的办公室追着老师问
而他们也更容易被老师所注意
有些东西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的
最明显的就是
我初中升高中
初中成绩也算不错了
全校前十
考入高中
却只能划到普通班里
重点班侧重点班都进不去
你可能会说你还是不够努力
可是你说我们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半个小时
可别人周六日都有家教老师来辅导
这种差距要怎么补啊
有些则是家庭环境还有学识修养导致的
农村孩子读的书,见的世面可能远没有城里孩子多
就比方说
城里的孩子很多都已经去过其他城市,看过外面的大千世界了
村里的孩子可能连村都没出去过
这些其实也会反映到学习中
从写的作文也能感受到
我写的就很局限,思维和格局都很小
里面看不到外面的风景,看不到社会,看不到国
只局限在小小的家
当然现在已经好很多了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城乡差距也已经越来越小
山里的孩子很多已经都走出过大山
见过山外的世界了
虽然还有很多没有见过
但在网络上也能感受到了
在我的印象中
似乎每个第一次都充满了担忧
还记得初中的时候我第一次全校演讲
当时上去的时候腿都是抖的
因为是脱稿演讲
中间还磕磕巴巴忘了
对比其他人
好像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就差一点
当然这需要练习
可是如果在很小的时候就上过大大小小的舞台
我想也不会如此紧张吧
有些人总是自信非凡
落落大方
而我却是唯唯诺诺
谨小慎微
所以有时候很羡慕那些社牛的人
那些能够在公共场合展示自我的人
还记得第一次坐飞机
提前查了很多东西
什么东西不能带
先怎样后怎样等等
如果东西太多要去人工那里排队进行托运行李箱和出票
机场是有很多航空公司的
在网上看好你的那个票是哪个航空公司然后就去那个柜台进行办理
一般上面都是有标号的
如果东西不多或者只有一个小的行李箱就可以直接到机器那里进行出票
当然现在很多机场有了自主托运的机器
如果旁边没有服务人员的话,这个自己还是比较难操作的
所以还是建议去人工那里办理比较好
取好了票就可以排队过安检
过了安检就可以到候机室等登机了
对了
最好提前两个小时去机场
因为办理托运还有过安检比较耗时间
如果是国内航班可能在飞机起飞之前30分钟就停止办理登机手续
所以最好提前去,以免错过时间
还有飞机上如果不会用厕所
其实可以问下空姐和空乘
他们都会热心的告诉你的
因为我第一次在飞机上上厕所进去了然后不知道怎么出来
最后还是空姐帮忙打开的
另外如果需要什么服务
比如说喝水啊,空调热了或者冷了不会调
都可以示意空姐或者是按头顶上面的一个呼叫按钮
空姐就会过来给你服务的
有句话说得很好
“不要害怕自己的第一次
正因为是第一次,所以不用因为出了错而慌张和恐惧。”
还有
没必要太过在乎周围人的眼光
其实没有人会注意你
- END -
今日互动
让你印象最深的第一次是什么?
你对第一次感到担忧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