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刚开始写第一篇简书的时候就开始纠结写什么、什么不写。摸摸索索两年多,写了十多篇以后也算稍稍总结下。
我们为什么要写东西呢?更何况是有很多内容都是别人整理过的了,我们费力气组织语言、去写相似的内容,甚至还不认人家写得好,有必要吗?我认为写东西主要是出于几个方面的原因:
- 吸收知识的过程
- 总结、汇总自己学过的知识
- 表明自己知道
- 别人写的不好
- 和别人写的不一样
- 没有人写过
吸收知识的过程
很多人有记笔记的习惯,或者是记录思维导图。通过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总结自己新学到的知识。这中咿呀学步的整理多半是针对某一课程、书籍等素材的抽象、整理。产出就是一篇读书笔记形式的内容。也许有一天会再来复习当时学习的场景,否则这篇笔记几乎不再有任何价值。
总结、汇总自己学过的知识
这种理由的写作会比吸收知识有更强的目的性,对于总结的事物也更加游刃有余一些。多半是在学过基础知识后经历了一些实际操作或者练习。在文中可以发现作者对于重点的把握要优于第一种。但是本质上还是对知识本身的总结,属于给自己看的总结。
表明自己知道
这个级别其实可能和前两个级别并不冲突,但是还是把它单独拉出来说了。这个级别的写作和前面的区别是以分享为驱动。因为想告诉别人自己知道,所以要注意用词用句,这样才能更好的被其他人所接受。
同时表明了自己知道也产生了一个壁垒,对你的内容不感兴趣的人可能就要和你say goodbye了,同时对你的内容的人可能会关注你,可能会和你产生互动。这个层次的思考其实曾经很困扰我,我可能愿意去想去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一切,也愿意分享,但是又害怕分享带来的麻烦,但是还是突破了这种担心,开始把总结的东西写出来。所幸,没什么人看(偷笑)
别人写的不好
这种想法真的是太棒了,是一种不服气。只有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会在看越来越多的文章的时候发现他们写的不好,想取而代之。虽然好为人师不是一个褒义词。但是有积累、有沉淀,就应该以分享的方式说出来。就算错了,就算没有写的太好,但是也在为喜爱的领域做出贡献。这里开始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认同而做努力。
和别人写的不一样
事物具有很多不同的面,从每一面去观察都会获得不一样的结论。当对于事物的认识积累到了一定的级别,是能以一种未曾有过的看法来看待一个事物。这是一种敢于去站在一个领域前面的想法。这种想法可以让自己站在很多很多人面前,去带领人们去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以这个领域并没有存在过的形式。但是这个想法是需要有底气、有积累的。有足够多的对于领域的认识,才能有能力带着大家走向一个新的方向。
没有人写过
作为一个想法的开创者的分享是非常珍贵的。把自己独一无二的想法说出来就是一种开创。就算刚刚说出来没有人赞同,没有人阅读。但也不要放弃,应该继续去打磨自己的想法。
总结
所以喽,就算有人写过了,我们还是一样有太多的理由去写,去整理。可能是给自己看,可能是给其他人看,只要能具有一定的价值,都是值得去写的。
最近通过整理的方式来安排该写哪些东西了。在curio(类似ppt的软件)里面,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了自己的知识领域,并为任一具体的领域创建了一个单独的页面。这样就可以把收集到的、学到的相关的东西放进来。比如,听了机器学习的课程,把课程的笔记整理进来,就放在软件中。在学习相关的原理方法,也放到这个页面里。就像是一张无限大的白纸,把相关的内容都摊在里面。当白纸上积累了一定的内容,就会产生新的排列的想法。有可能是更深层级的整理,也有可能是关于某种联系的文字产出。
在日常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收集(是亲身经历的经验整理,不是百度搜到的结果都bia上去)、丰富某一领域内的内容。这样在想要写这一领域内容的时候。写给自己的内容,就放到这个“大白纸”上。公开的内容整理的时候,真好,素材就在“大白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