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慕容随风(江瀚)
自2013年之后,大数据一词在中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靡大江南北,一时间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在打造大数据的概念,大数据成为支撑互联网+战略、共享经济模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力武器。
随着大数据的盛行,不少打着大数据幌子的行为开始出现,大数据作为一种支撑互联网大厦的基础技术,正在被逐步的盲目化,无数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祭起大数据的大旗,用大数据来粉饰自己的发展,甚至将大数据神化为无所不能的利器,却实际上罕有公司能够真正找到大数据发展有效商业模式。
因此,如何看待大数据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命题。为了谨防大数据的盲目化倾向,我们需要更加理性的分析与判断大数据的作用与发展。
一、从历史的视角看待大数据的兴起
回溯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人类经历了明显的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以及现在的信息化时代,在每个时代都有着驱动其发展向前的驱动因素,在农耕时代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直接驱动着人类从石器到青铜器再至铁器,在工业时代动力技术让人类从蒸汽机到内燃机再到电力驱动,这个脉络一脉相承。
到了如今的信息时代,借助着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光纤通讯、互联网、物联网的兴起,信息或者说数据正在成为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但是与数据相适应的技术尚未出现媲美铁器冶炼、电气化革命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可以看到在信息时代,大数据正在成为下个阶段的标志,但是驱动大数据的技术革命却远没有出现。这就是现在大数据往往是一个理念,只能在少数的领域发挥有限作用的原因。
但历史的车轮依然会滚滚向前,人类也一定会出现类似于电气化革命相类似的技术创新,从而更加高效的使用大数据,达到生产要素与生产力的高度有机统一,真正的提升人类的社会劳动生产率。
但我们的现状是什么呢?中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但是依然存在一部分人的思维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这些固化的思维一是导致了对于新兴科技的极度不信任和怀疑,二是一旦出现一些思维的转换又开始对科技疯狂的迷信,而后者则是大数据盲目性思维产生的根源。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很多人开始为中国经济的衰退担忧,担心中国经济会像日本一样陷入失落的二十年,另一部分人则盲目的自信,认为有大数据、有互联网+等新概念打破失速是易如反掌的。
诚然,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大(数据)平(台战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信息时代进入全新阶段的标志,但是大数据的运用既缺乏突破性技术,更缺少足够的产业抓手,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兴起是是一个长期看好,短期看空的历史必然阶段,必须要有冷静的视角却审视与看待大数据对于科技的作用。
二、以文化的脉络构建大数据文化
大数据的兴起,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那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是要从文化的内涵去构建起大数据的文化。黄仁宇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中反复提到,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最缺乏的就是“数目字管理”,所谓“数目字管理”在过去的时代是经济社会统计,是定量分析,但是在大数据时代,这就是一种大数据文化。
所谓大数据文化是要在中国追求约数、概数的模糊数字概念的基础上,追求用大数据,用尊重客观的历史规律、事实规律的科学精神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科学精神要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由定性思维转向定量思维,由混沌思维转向逻辑思维,要清醒的认识到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大数据,更是依托于数据之上的数据文化。
正如很多美国经济学家论述的那样,美国文化是一个建立在上帝与数据之间的文化,作为泛基督教化的国家,美国人既拥有着对于上帝的崇敬,也有着对于数据理性的认知与执着。在美国的镀金时代之后,数据化管理就深入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式数据化文化让美国可以根据实时的数据分析进行生产线的调整,甚至用于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修订。
因此,摆脱大数据盲目性思维的第一要义就是建立起大数据文化,建立起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数据化思维方式,从数字理性的客观逻辑出发,分析当前的形势与思维。
可以说大数据正在成为一种与能源、黄金相媲美的战略性重要资源,通过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可以建立起一套涵盖整个社会全行业的数据服务体系,可以将中国的人口优势、互联网优势全面的组织起来,只有建立起大数据文化的思维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盲目性思维的影响,用纯粹理性的逻辑来看待大数据科技的发展。
三、以冷静的眼光审视当下的大数据环境
什么是当下的大数据环境,大数据的盲目迷信产生的根源是在于人们对于大数据这种新生领域的不理解乃至曲解。所以需要更加冷静的去看待当下的大数据狂潮。
一是大数据是一种强有力的驱动动力。大数据是什么?只要稍微接触过互联网+的人都可以说出很多东西,要问大数据的作用,那么无论是精准营销、精确分析、科学预测都会是意料之中的答案。
但是,大数据的真正作用不仅限于表面的那些,而是一种真正的产业驱动力量,即通过大数据可以带动互联网产业、制造业、科学研究的发展,提高各行业的数据分析解决能力,不仅利用好数据更是向数据增值迈进,大数据作为一种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工程,大数据体系的建立将会有明显的正外部性溢出效应,从而真正的提升数据服务的价值,将中国的产业转型由普遍撒网的广度带向深化发展的垂直领域。
二是大数据的近期预期不能过高。当特斯拉发明交流电的时候,没有人能够知道交流电对于电气化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关于交流电的应用更是其面试多年之后的事情了。大数据技术也是相似的,在实际的互联网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对于大数据的近期发展预估过高,对于大数据的长期发展思考不够。
从理论上来说,一项技术如果要从理念的提出走向全面的商业化运用需要5-10年的时间,大数据也是类似的,其指数发展的规律在前期恐怕难以看到足够的应用,但是经过数据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之后,指数型的增长才会发挥其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在发展的早期不能对大数据的预期过高,使大数据揠苗助长。
三是要清醒的明白大数据应用复杂性。无论是语义分析,还是情感偏好,大数据都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模型,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模式。目前,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缺乏对于大数据背后的意义的理解,缺少对于逻辑关联关系的认识,尚没有一个有效的模型和度量指标量化大数据的研究机制。
首先,不要盲目的追求数据量。大数据的应用不仅仅是需要数据的大,而是要从数据的多样性,有效性的角度着手,实现数据的筛选和清洗,尽可能的筛除数据中的噪音数据,提升数据采集的可信度。因此,大数据不是要追求TB、PB的纯粹数据量,则是要从数据融合的角度出发,真正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其次,要注重数据应用。在信息时代,什么东西更新的速度最快,恐怕就是词汇了,短短几年的时候互联网+、众筹、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但是这种潮词驱动的模式只是盲目性思维的一种潜在表现形式。这些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运用,大数据也是如此,需要从应用的角度出发,摒弃喧嚣,真正的找到大数据的运用模式。
最后,要有机集合大数据与传统的定量分析方式。定量分析是统计学家用几百年的时间找到的对客观世界描述的有力武器,大数据虽然在表面上是一种不需要传统统计方式的数据分析模式,但是大数据也不能避免传统统计中出现的误差问题。盲目性思维的认知中认为大数据绝对不需要分析因果关系,不需要采样,不需要精确数据的思维方式是需要警惕的,因为所谓的大数据中依然包含着无数的小数据统计问题,要有机的集合大数据分析与传统定量分析的模式。
综上所述,盲目性思维是当前浮躁社会环境中一种常见的思维模式,但作为互联网基础工程的大数据应用则需要警惕这种极端化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