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最近看到朋友读书,对读书有几个困惑,做了一番思考:
1,一本书是否需要在短时间内反复精读?
2,是否需要像背书一样把整本书的重点都记在脑海里,否则就觉得没有读过这本书?
【感】
1,在一个时间段,你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一本书能给到你的,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多的知识。
2,一本书能讲的东西实在很有限,作者能把一件事情讲透彻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也就是说,一本书,你能学到一个知识点,其实就足够了,就像《刻意练习》讲的就是刻意练习这件事,搜集各种证据来反复印证这个现象,并且教会你怎么做到刻意练习。我们都知道“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但是书中的局限性就在于此,它没有从“天赋优势”,从“职业规划”等角度,让你知道你选择的方向是否正确,如果你盲目选择一个方向,可能是家里人要求你读的专业,也可能是毕业后稀里糊涂做的工作,没有去思考自己是否能长期在这个方面发展,就去刻意练习一万小时,结果并不一定喜人。
【思】
看书不一定非要在一个时间点不断去精读这本书,因为一本书的内容到底是有限知识,这个作者在一本书里能讲到的东西也是有局限性的,比如我看《见识》这本书时,被书中大量的知识所吸引,我会去想,他是怎么获得这个认知高度的,我要如何做到和他一样,有这种看待问题的视角,他是怎么学习到的,以及有什么书跟他这本书一样,是在同样的层面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去补足它的。
相对一本书的内容,我对如何产生这个内容背后的能力更感兴趣,也更加渴望去获得这样的高度。
《穷查理》宝典一直影响着我,我向往芒格的“普世智慧”,而且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确实足以让我们不断转换看待事物的视角,不会陷入某个片面的角度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为了学习到查理芒格的这种“普世智慧”,我学着像芒格一样读书,我搭建了自己的知识框架,就像一棵树,每个知识体系就是一个树干,每次学习到的东西就是树叶,把学到的知识挂在相应的树干上,累积的时间长了,有些知识枝繁叶茂,比如我的专业领域;有些领域新的枝干刚刚生长出来,比如理财规划。
所以我的读书方法是建立底层框架体系的读书方法,我也是这样不断践行的。
【行】
现在践行了一年多,通过听书,看书,我大量阅读,大概看过了500多本书,从学习方法开始看起,一点点延伸到各个领域,心理学,历史,理财,投资,策划,销售等等都有涉猎。
有人问我,你这样看书你记得住吗?都看进去了吗?有用吗?
我的回答是:对没错,我看进去了,而且都挂到自己的知识树上,搭建起我的知识框架体系,并且我能灵活运用,我现在思考问题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虽然我的知识框架还很浅很薄弱,但它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了。一点都不是吹牛!
一本书读进去,你肯定有一个点是记得的,甚至都不需要多,一本书听完,你也肯定有收获,一年的时间我听完和看完500多本书,因为我是成系列的阅读,所以我的知识框架从没有到建立到初具规模,我自己是感觉非常明显的,然后当我遇到某个专业领域的困惑时,我又会翻看以前看过的书,我现在去看和以前去看又有了新的收获,因为思维模式提升了,也因为真的遇到了问题,所以能有着不同的收获。
而且建立了知识框架有一个非常好的感觉就是,我觉得在看待这个问题时,我会从其他角度去思考,而不单单就事论事,逻辑思维能力也大大增强,以前看不进的枯涩的书,比如经济学通识,现在居然能看出乐趣来,因为现在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越来越喜欢看书,懂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所以短时间不要刻意不断精读一本书,你可以摘取三个触动你的点,先写在自己本子上,刻意去练习它,但在短时间一遍遍精读你是得不到更高层次的东西的,因为短时间你的认知能力没有提升,就会浪费时间。
而且真的别太小看自己平常听书和看书的积累,你以为你听完一遍可能忘记了,如果你有知识框架的体系,你就会挂上去,与之前所学相互印证,好,看的越多,迁移和运用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多,一本书本来就只讲一件事情,能把一件事情说明白已经很不容易了,书里的内容都是反复印证这件事情。
所以不要因为一颗树忽略了眼前整个森林,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更庞大的知识森林。
这是我的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