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给国内民营企业家一个强烈的冲击是原来将产品做成品牌后,不仅可以扩宽市场,还可以享受高额溢价空间,于是很多企业纷纷摩拳擦掌进行品牌打造,在此过程中有成功者,但更多的是失败后的黯然退场,跟现在特殊时期的餐饮行业一样,一个区域总有几家屹立不倒的品牌,其他更多是陪跑型选手,那如何才能让品牌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呢?取一个好名字是前提,能让人快速记忆,并产生自传播,节省一大笔推广费用。
言归正传,虽然品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但想要取一个火爆全网的品牌名称,还是有法可循的。
法则一:运用中国母体文化
中华五千年,有很多文化熟词被口口相传下来,而这些符号是根植于中国人基因里的东西,无需过多解释,所有人瞬间秒懂,比如四川的张飞牛肉,兰州牛肉拉面、云南过桥米线等
基于此种文化基因,早些年的互联网企业甚至开起了“水果市场”,比如苹果手机、西瓜视频、芒果TV、梨视频、荔枝FM等
法则二:能释放一种情绪价值
以前品牌更多讲功能,现在品牌更多追求价值,汽车品牌就是典型的案例,在新时代的传播环境中,一个名称如果能同时兼顾功能和情感属性当然最好,如果不能,可以遵循马斯洛需求原理,将生理需求上升到自我实现和尊重需求,比如完美日记、小确幸、喜茶、自嗨锅等。
法则三:多用量词、叠词和修饰词
量词通常代表有意义的数量、时间,体现一种稀缺性,在餐饮食品行业,则会更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如三只松鼠、六个核桃、五粮液等。
叠词的优势在于朗朗上口,有亲切感,如滴滴、旺旺、钉钉、脉脉、陌陌、探探等,但需要注意的事,最好不要同音异义的词语叠加在一起,否则会增加理解难度,变得不伦不类了。
而修饰词主要是为了向消费者传达品牌的特性,进行竞品差异化区分,如支付宝、美团、BOSS直聘等,修饰词最好用名词,其次动词,尽量不要用所谓的形容词。
法则四:品牌名+品类名=精准定位
名字是表,品类是里,一个好的名字是需要找准市场定位的,而一旦确定,品类则会跟随名字一起走,轻易不会改变,比如你想要占据鲜炖燕窝品类,名字就可以叫小仙炖燕窝,用小仙炖占据新品类的赛道,包括五常大米也是一样的。
法则五:区域方言
在每个地区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日常用语,把这些日常用语作为一个品牌名也是一种比较讨巧的方法,但有可能为品牌后续全国推广留下隐患,所以如果使用方言,尽量做到易理解且正能量。
然后,当你想好一个满意的名字后,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商标网查一下,看是否能使用,或者能不能注册,不能使用就赶紧换下一个,最后,祝大家都能取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