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201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美】威廉·贝纳德著,张玉译的《哈佛家训II》第六部分《行动——汇聚大海的水滴》11.《抓住每一个“今天”》12.《从哈伦德到肯德基》
《抓住每一个“今天”》
世界知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创始人约翰·奥斯勒爵士,年轻时曾对前途充满忧虑。上学时他总在担心怎样通过期末考试,毕业后又担心怎样才能找到工作,怎样才能生活……种种忧虑,使他情绪低,沉彷徨不前。
直到1871年的春天,奥斯顿在一本书中看到一句话,使他受到莫大的启示:“最重要的不是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是做手边清楚的事。”从此,奥斯勒把“过去和未来隔断,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每天都专心致志的处理当天的工作与生活,他认为为明天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的智慧,所有的执着,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这一理念使奥斯勒最终成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医学家,被英皇册封为爵士,被牛津大学医学院聘为客坐教授。去世后,人们为奥斯勒写下厚达1466页的传记,以记述他卓越不凡的一生。
底特律城已故的成功商人爱德华·依文斯,在懂得“生命就在生活里,就在每一天和每一时刻里”的道理之前,他几乎因忧虑而自杀。由于银行倒闭,他不但损失了所有财产,还负债累累。他为此焦虑的吃不下,睡不着,直到重病卧床。不久医生向他下达病危通知,断定他最多只能活两个月。
当他接到病危通知书那一刹那,依文斯反而平静下来,放弃了所有的挣扎和担忧。他写好遗嘱后,就放心睡觉,放心吃饭,胃口也逐渐好起来。几个礼拜后他竟然开始恢复了,又过了几个礼拜,他竟然能够工作了。依文斯再也不为过去后悔也不为将来担忧,而是把所有的精力和热忱都放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终于他奇迹般的康复了,而且获得事业的成功。(好心态成就好身体。)
尽管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今天”里,但却极少有人能全心全意着眼于今天,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无数个美好的“今天”会使我们享受到无忧无虑的人生,而无数个独立的“今天”所做的努力,也必定会孕育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灿烂明天。
“昨天”可以储存我们的回忆,“明天”可以寄托我们的向往,在生命的长河里,只有“今天”才能够承载我们的行动。趁“今天”还握在我们手上的时候,让一切愿望赶快付诸行动吧!
《从哈伦德到肯德基》
在美国,所有人都知道一个名字:哈伦德。
在哈伦德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14岁辍学后,开始流浪生活。他在农场干过杂活,在电车上当过售票员,当过兵、开过铁匠铺、在铁路上当过机车司炉工。在得知太太怀孕的那一天,他被解雇了。在哈伦德外出找工作时,太太带着他们所有的财产,悄悄出走了。
哈伦德没有因为屡屡失败而放弃,他不断的失败,也不断的努力着。
大萧条来临时,哈伦德又开始四处找工作,他卖过保险,卖过轮胎,经营过一条渡船,开过一家加油店,结果无一例外的失败了。
他当过厨师,要不是一条新的公路,刚好穿过那家餐馆,他会一直干下去。
后来哈伦德又做过很多事情,但每一件事情都以失败而告终。
很快哈伦德到了退休的年龄,直到此时,他仍然是一个毫无建树的人。
在哈伦德接到了他的第一份社会保险支票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但那一天哈伦德好像被什么激怒了。面对那张105美元的支票,他突然有了一个新的念头,开一家快餐店。当时哈伦德65岁,但到他88岁高龄时,终于大获成功。
现在,哈伦德开创的事业依然欣欣向荣,他的连锁店遍布全世界,他的名字叫“肯德基”。
哈伦德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不甘于到退休的时候还一事无成;但哈伦德又跟我们大多数人不一样,一次次的挫败,再加上65岁的年纪,并没有成为他放弃继续努力的理由。
产生一个新念头就会产生一个新的希望,在人生的舞台上击球的机会是自己给的,打不打取决于你的行动,而不是年龄。
当失败打不到我们的时候,失败就变成了我们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