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们还是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对于孩子,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的成绩,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更要走进他们的内心,关注他们的心理。
现在青少年心理问题为什么在增多?从韦志中导师的分享中,我们知道青少年心理问题往往与其积极情绪、积极品质和思维品质有关。一个人的积极情绪对于提升人体身体和心理的免疫力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很多青少年缺乏积极情绪,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没有参与就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自信心从何而来?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没有存在感、成就感,还有什么快乐而言?所以如果一个人要想过得快乐、有意义就要有积极情绪。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积极品质,无论是吴校长的自信、乐观、勇敢、坚强,行动力,还是韦老师的善良、勤奋、坚强,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积极品质,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积极特质,他们才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并影响和激发周围人也显露出这种特质,从而帮助自己和他人更快地成长,更幸福地生活。对于青少年我们也要塑造他的积极品质,培育他的积极情绪。同时,如果生活中遇到问题,还需要有思维品质来解决问题,思维品质也称智慧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预见性等。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清晰才能够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一个人的成功与这三点是分不开的。
如何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这需要我们先了解孩子的问题,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对于孩子的问题,韦老师总结分为三类:发展性问题、突然性问题、“神经病”问题。
一、发展性问题,这种问题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比如成长的烦恼,青春期自我膨胀,遇到挫折产生心理波动等,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这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经历,一般情况下,经过了这个阶段,问题也会自然而然地消失。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默默地陪伴,陪着他走过这一阶段。过后再回头,可能连孩子自己都会认为当初的问题简直不值一提。如果我们过度关注,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二、突然性问题,这种问题是生活中突然发生的,孩子没有任何准备,一时心里受不了外部刺激而产生应激反应。如父母突然离婚,孩子接受不了,或者突然搬家、转学,自己适应不了新的环境,都有可能产生这类问题。曾经我们班一对向来活泼开朗,学习还算比较积极的双胞胎,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由原来的形影不离发展成上下学都不一起走了,简直像变了俩人似的。我猜想孩子肯定遇到了什么问题,经过了解,果不其然,孩子的父母感情不合,离婚了。两个大人外出打工,都不在家,俩孩子一个跟着爷爷奶奶,一个跟着姥姥、姥爷。这件事无疑对孩子的打击很大,也难怪他们有如此的反应了。好在沟通后,我发现其父母其实意识到了他们的行为可能对孩子带来的伤害,也想积极弥补。这样家长、教师共同努力,对孩子进行开导、关心帮助,终于俩孩子渐渐走出阴影,恢复了以前活蹦乱跳的样子。所以,对于这类突然性问题,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陪伴,还要用我们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去引导,帮助孩子去化解。瑞典教育家爱伦•凯说过——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一般来说,孩子年龄越小,受环境影响就越大。所以无论作为父母还是教师,我们都应该先做好自己,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
三、神经病问题。这类问题被韦老师称为“被搞出来的问题”,本来可能只是孩子的一些普通的发展性问题,如果家长过于敏感多疑、过于重视,可能把原本可以自然化解的问题变成真的问题。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哪些事该管,哪些事能做,哪些不能。遇事我们要勇敢面对,积极解决,没事也不要自己去找事。还是那句话:做好了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社会适应不良?无论是自卑还是自大,都是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的表现,而这几乎都与缺少体验有关。现在很多孩子被父母过度保护,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端个碗怕烫着,植个树怕累着,下个河怕呛着,尝试接触一下小动物还害怕细菌感染……没有体验如何适应社会?体验能带来积极主动的人,所有教学都应该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否则只是踩着分数上来,一旦遇到问题,这些孩子可能就会承受不住。现在青少年有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中国每年约有十万青少年死于自杀,甚至高校都有约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学会放手,敢于让孩子去尝试,在体验中成长。
一个人的真正存在指的是精神上、心理上的存在,而不是他的外部身高、年龄等的存在。体验是教育的魂,人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而不是知道的过程,没有体验的教育是不成功的。
“人性向善,生命向上”,我们要走进孩子的生命世界,带领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体验,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取积极情绪,树立积极品质,让他们永远带着好奇心去面对未来的生活。让心灵温暖心灵,让我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