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总是充满了不易,慢慢地长大,他们的肩上肩负的责任越来越多,多是充满着悲伤与艰辛。
1995年,一部由余华创作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出版了。
温情的笔墨,平淡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真实而又扣人心弦的故事。它深深地震撼了人们,也折服了读者,让我们热泪盈眶。并不是惊天动地,但就是能挑动人内心最柔软的,隐藏在最深的情感。
一如《活着》和《兄弟》,余华的故事总是充斥着人生的艰辛,他所靠的就是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旁人的目光般,将这个故事娓娓道来。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五六十年代,许三观,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青年,有着好奇心,责任心......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代表,他被周围的生活不断地压迫,为了生活,去拼命的工作。
然而,生活并不会单单因为你的勤劳而使你一生顺利,难以预料,艰难困苦,压在他瘦弱的背上,只留了一个空隙,让他粗粗地喘着气。
面对着一次次的难关,他没有放弃,而是想到了一个办法,卖血!这两个在现代人眼中看起来有些恐怖的字眼,又怎么能想象这是那个时代拯救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唯一方法。
不过说实在的,许三观的第一次卖血,并不是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了,而仅仅是因为在老家流传的一个说法,即不能卖血的男人会被认为是身体不行。于是,许三观这第一次去卖血,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身体很好。
仅仅是因为老家的风俗,便拿自己的身体去开玩笑,在我的眼中多了些无法理解。当然在觉得荒诞的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人们的纯真,因为其实在城里生活的人中,并没有这种习俗,也没有人让他证明自己的身体。与其说是要证明给旁人看,还不如是他心底的纯真让他去实践。
因为这第一次的卖血,许三观的生活便出现了转折。他用第一次卖血得来的钱娶了许玉兰这个女子。
从这之后,许三观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卖血之旅,在书中写着的,他总共卖了十一次,这十一次的卖血,甚至还差点送了自己的命。而这一切,就是为了这个家,或是为了也许不是他亲生儿子的一乐。
至纯至善,这是一曲人生的歌。也许许三观的心中也有着自私,就像一乐,一开始对于他是否是自己儿子身份的怀疑,但到后来,因为这一丝的善良,他把一乐真正的当成了自己的儿子。
在他的晚年,生活幸福,身体健康,家里也不再缺钱,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想起了自己的一生,但得知自己的血和猪血已经没有差别的时候,他哭了,像个掉入绝望的人,失去了希望。
没有人明白,他的儿子只会认为卖血,太让他们丢脸,也许真正明白的除了他自己,便是那个陪伴了他大半辈子的妻子,许玉兰。
也许他们之间虽是夫妻,但从未有存在过爱情,但是现在的他们已经有了一种比起爱情更为珍贵的情。
我也不知道应该觉得苍凉还是满足,只知道一颗善心,才是人能够在这世界上生存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