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先生在一本介绍孔孟之道的书里说,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亲亲之爱,亦即家庭伦理观念。举个例子,《论语》记载了一个关于父亲偷羊要不要告官的故事。按照孔子的观点,儿子是不应该去告状的,因为这违反了父子人伦,一个社会的基本支撑点。如果亲情的权威遭到破坏,那么这个社会离土崩瓦解也就不远了。千百年来,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浸润在这种文化之中,把自己的家庭作为首要的依托单位,也自觉承担对它的责任感。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电影《我的姐姐》中的女主最后会选择牺牲自己成全弟弟,即便这样是不太符合故事的逻辑和正常人性的。因为如果不这样安排情节,观众们是无法接受的,电影本身也无法通过审核。 故事中的姐姐,从小就不被想要儿子的爸爸真正喜欢。爸爸为了获取一个准生名额,谎称女儿是残疾人,还对被街道领导识破的女儿痛下毒手。姐姐读大学的志愿被爸妈私下篡改,一生的梦想就此被毁灭。一个瘦小的女孩,在家境并不贫困的条件下竟然自己解决了整个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在姐姐长大的梦境里,都还是被父母遗弃的恐惧。这样的家长,还要怎么谈感恩?整个电影里都没有正面描写父亲对她的关爱,只有母亲给过温暖。
如果不是天生的圣母,我想没有一个人会为弟弟放弃自己苦苦准备多年的未来。独自抚养弟弟,说起来简单,实际上要承担的困难远远超出想象。那个一分钟都不想再待下去的单位,那些没有善意的人,原本有机会远离,如今却不得不年复一年的忍受。带着一个负担,将来在婚姻市场上身价显然会打折扣。即便姐姐决定放弃一切像个母亲一样去抚养弟弟,她能给弟弟的生活就一定是最好的吗?跟她相比,领养家庭能够提供的毫无疑问更多,弟弟跟着他们,应该会有更好的前程。
所以说,这个故事的真实版本(见天涯论坛上被扒出来的帖子)可能更符合真实人性,但它冲击了原本应该相亲相爱的姐弟情。毕竟在大多数中国人心里,长女如母,姐姐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暖懂事,无私为家庭付出的。就如电影里的姑姑,为了弟弟的中专放弃了自己的大学,为了弟弟的家庭放弃了自己的生意。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弟弟,而且将其当做理所当然的事。
从亲身经历来说,我也有一个这样的姐姐。我考上县里的重点高中那年,姐姐考上了一个普通大学。父亲并不是完全承担不起四个孩子的学费,但还是让姐姐去外地打工了。在广东的几年里,姐姐省吃俭用,把工资的绝大部分都寄回来补贴家用,给父亲盖房子。房子盖好了,姐姐交出了打工的最后一笔工资就出嫁了。婚后,姐姐开玩笑地问父亲,家里的房子她有没有份,父亲很肯定地告诉他,这些全是弟弟的。再后来,我和妹妹工作,出钱给弟弟买房,父亲欣然接纳,甚至为防止我们将来跟弟弟扯皮,房产证上直接写上弟弟的名字。
中国的姐姐,世界上最好的姐姐。
2021年4月15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