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一个身在庐山之中的人说清庐山的真面目,我想先搞清的是自己有没有走出庐山,所学的知识、所经历的事,是自己经过的足迹,慢慢的看遍此山,峰回路转,直到可以完全走出,或是去了更高空进行鸟瞰,才能知道庐山的样子。身在此山中,一切都是所看到的,并非不是真面目,只是真面目之一,只有当有能力将不同的面目都组合到一起的时候,才能看到全貌。有没有可能我们所以为的看到的全部面貌,也只是自以为的另一个风景,而就算到了鸟瞰的视角,也有一些密林之下的峡谷和幽暗之处是那样的视角所看不到的,只有全,不是真,有时候甚至不如眼前的局限更加真实。
跟在庐山之中的人说清庐山的真面目,说的是自己的感知,如果你能看到他所看到的,也能看到他所看不到的,才能去说。如果你只能看到自己角度的风景,却看不到对方的,也无法体会到对方的感受,那么交流难免如果摸象的盲人,摸到的都是大象,没有人错,但也都不是完整的。如果你能够看到身在此山中的人的感受和困惑,也能跳出山外看到他执迷的前方,才能更好的描述。你懂,你认可,你要让对方体会到,他所看到的你并没有否认,这样他才会愿意去尝试接受不一样的风景,愿意沿着现在的路继续前行,才有机会得到豁然开朗的局面。你不是救世主,你只是引路人,必须山中的人自己去走,他才可能去看到庐山的真面目。至于真到什么程度,那就看各人的造化了。也许这是一座五行山,怎样都飞不出手心,各有各的风景和感受,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光的波粒二象性,记得我也在作业中提起过,那是高中时读书太少闹的笑话。“我甚至想把这句话反过来说:光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统一的光就是光,这样的光是习惯了对立的意识所体验不到的。光有时呈现为波,有时呈现为粒子,这完全取决于观察者从哪个角度去接近光。”这句话可能已经接近了世界的本源,量子物理学的“观察者效应”认为“我们几乎没办法不影响我们观察的事物——只不过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身心不二的具象思维,主客观无法分开,没有主观的人类进行观察,那么观察的对象所呈现的方式我们无从得知。我们的存在,让所有处于薛定谔的箱子里的猫都用一种似乎确定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但是随着我们的观察和认知的提升,我们也越来越接近猫在箱子里的状态,并且感触到也许自己的观察才是决定事物存在方式的最重要的因素。联想到环保主义者经常说的拯救地球,地球不需要拯救,需要拯救的是我们自己,当所有的人类生物都消亡之后,地球还是会存在,只不过与我们无关罢了,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存在的方式是什么,又有谁可以知道呢?
所以,你看到的庐山,是你的山,我看到的,是我的山,此山与彼山,究竟是不是同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