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看到娜娜发的关于苏磊和另一位朋友在专栏下面的评论。
苏磊说,“好钢用在刀刃上” 这句话毁了中国刀。日本的武士刀就是好钢用在整把刀上,即使损坏一点还能继续用,依旧锋利,但中国刀刀刃崩毁一点锋利度就会锐减。
另一位战友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因为当时中国的好钢稀缺,而且在日本,刀是武士吃饭的家伙,需要打造好刀,而中国人不是。另外,这也预示着要把稀缺资源用在关键地方。
两人的观点看似相冲突(对于同一句话,一人支持,一人反对),但实际上,却都是对的。
1
如果你是一个以刀为生的武士,你需要一把好刀,好到不怕磨损,不惜“浪费”好钢,同时,你们这里好钢并不缺少,而且你也愿意花大价钱来获得它,那么对你来说,一把全好钢的武士刀就是值得的。
如果你没有那么多好钢,(或者好钢太贵了,你没那么多钱),那么你需要的是一把性价比高的刀,也就是只有刀刃有好钢的刀。
如果你是装备一个人,适合武士刀。如果是装备一支军队,你需要性价比。
另外,很多看起来相冲突的观点,其实是不冲突的。只是需求和情境不同。
2
延伸之后,对于稀缺的资源,且对品质的需求不强,那就用在能最大化发挥它的价值的地方。
如果资源多,或者对品质的需求极高(性命攸关),那就全用上,打造一个品质极佳的产品。
本质上,只是两人对这句话的解读角度不同。就像一个大象,它很大,这让它有巨大的力量,但也会让它不那么灵敏。一个特质,本就会有好处有坏处。而争辩这个特质是好是坏,就像争辩“大象的大是好还是坏”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只是可惜没有在同一个维度上聊天。这在辩论赛里面就是——没有打在同一个点上。就像我在北极鼓起肌肉,你在南极振臂长吼,但两个人根本没有接触。
也就是说,后者发起了一个“表面上看起来像反对”的反驳,其实两个人并不冲突……但这种时候如果双方的情绪比较暴躁,就很容易吵起来。我遇过最扯淡的情况是:两个人其实是同一立场,但因为表述不同,就以为对方和自己不是一伙的,就吵起来了,最后发现吵了半天,原来是友军……真是无奈。
3
得益于大学四年的辩论队生涯,我在批判性思维上表现得还不错。每一次准备辩论赛的时候,都要想:对方可能会有什么观点?这个观点可能会有什么漏洞?我要怎么攻击这个漏洞?对方可能会有什么反应?针对对方的每一种反应,相应的,我要如何继续攻击? 除此之外,还要想:如果我是对方,我会怎么攻击这个论点?最让我难受的攻击方式是什么?我要怎么防御? 在通过提前的构思来构建自己的防御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站在对立面看待问题。在思考对方的反应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为对方辩护。最终,这两点合在一起,让我形成了站在中立的立场看待问题的习惯。
在这基础上,我总结出了与批判性思考相关的一些要素。
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能够接受:
1.世界上存在很多和自己不一样的人。这个不一样包括口味,爱好,行为方式等。
2.虽然我们不一样,但我是对的,你也是对的。 这有点像:“我是好的,你也是好的”
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却不容易。举个例子,甲说:苹果很好吃 乙如果说:梨很好吃。 本来这两个观点是并不相斥的(相斥的情况是:甲说,苹果很好吃。 乙说,苹果不好吃。),完全可以苹果和梨都好吃。也有可能两人口味不同,甲就喜欢吃苹果,乙就喜欢吃梨。 但有些人是不能理解别人和自己的口味不一样的。小时候我说我不喜欢吃辣椒,我爸就会说:“辣椒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会不好吃呢?你看我吃得多香。”这就是误以为别人都和自己一样。但事实上,你肯定会遇到和你爱好不同的人。同时,由于我们很容易会觉得自己的做法和爱好是唯一正确的,那么既然别人和自己的不一样,那就是错的,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有必要帮助他纠正过来。但 学会接纳,而不是勉强对方接受自己的,已经是一种成长。
之后,第三点是,能够分情况讨论,明白每种观点,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然后去思考和找出这个适用范围。(就像答题的时候答错了区域,第九题的答案写到第八题的答题区去了,即使老师知道你是对的,也不能给你分)这就已经是很深的层次了。
其实,有一定包容度,且对世界的复杂性有一定认知之后,都能培养出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有了批判性思考,才能不受别人的误导,看到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