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老兵、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报告文学家、中国作协沙汀文学创作生活基地主任、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一部真实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为主题的优秀报告文学《中国魂》(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题写书名;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总参谋长杨得志上将作序)而蜚声文坛的老将尹西农宝刀不老,自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至今八年以来,为汶川写出了获奖长篇报告文学《汶川依然美丽》、《让我们告诉世界:汶川春暖花开》,为北川撰写了被灾区人民高度评价的《山东好汉在北川》,为什邡写出了深受灾区人民欢迎的《什邡之虹:北京大道》……以及我国受灾最重的最大央企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巨著《泰山压顶不弯腰》及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题写书名、原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黄新初写序一、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写序二的长篇佳作《为祖国歌唱》、原国家文化部长王蒙写序的《艺术熔炉火正红》、《郎中今昔》、《中国神针》,大型丛书《四川三农报告》等,堪称中国作家转战极重灾区坚持八年第一人!原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在《汶川依然美丽》序言中更是高度评价和赞誉这部佳作不愧是“我国作家用三年心血义务采自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伟大战场的最新最准确的战地报告文学之一。”
尹西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以《中国魂》、《千秋业》、《中国窗》连续三部长篇报告文学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首发式,作者将获奖作品《中国魂》稿费全部捐献给前线某红军师烈士家属,在全国轰动一时,被传为佳话。
令人称奇叫绝、堪称文坛佳话的是尹西农之长子赵阳(随母姓),从2008年5.12至今坚持在极重灾区广元市的青川县和巴中市,先后推出了极具震撼力、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优秀长篇报告文学《巍巍青川》和温家宝总理表彰的“两条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实践第一人石光武真人真事为素材原型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石光武》,在2011年6月3日隆重召开的四川省首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上同时举行首发式,原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亲切接见了赵阳并给予高度评价。如同原广元市委书记罗强在《石光武》一书序言中所称赞那样“一个石光武,千万好儿女!读完这本书,我不禁为作者那行云流水的文字、生动形象的情节所吸引,而且特别对故事情节人物起伏跌宕、性格饱满的各个章节所瞩目……”在汶川地震五周年前,由作者赵阳编剧、著名导演张进军导演,超凡、时佳等青年演员主演的励志电影《石青川》在全国上映。该剧主要以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石光武为人物原型,讲述石光武在经历残疾、地震等一系列灾难后不等不靠、重建家园的感人故事,激励了一大批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奋斗!
尤为奇特的是,尹西农14岁的三子尹晓龙在2015年5月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东墙》。《东墙》一书讲述的是辛亥革命前期,北京一座茶馆一座宅院一面老墙的故事。作者笔触细腻,表现手法多样,是一篇可圈可点的小说。因《东墙》注重思想性,不平庸,表现手法多元化,在2015年6月28日四川省作家协会举办的座谈会上深受作家、评论家的好评。与会人员普遍认为尹晓龙的长篇小说《东墙》“反帝反封建,呼吁和平祥和社会”的主题鲜明,以历史为背景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和事件,通篇虚构,想象环生,所虚造人物形象也十分注重细节。通篇而论,小说《东墙》初现了尹晓龙文学创作的才华与胆识。尹晓龙现年15岁,他从10岁起开始写小说,走上了和其父亲完全不同的文学之路,12岁就在17K小说网上发表长篇小说《龙天帆之末世》。后在其父亲的影响下,放弃网络小说,潜心阅读各种名著,先后在《诗城文艺》《华西都市报》《四川文学》《中国文学》等报刊发表了《梦敦煌》、《老渔夫的信》、《大明王朝的背影》、《山夜》《青山饭店》、《破书》、《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跑?》、《他是年轻人》、《榨汁机》等小说、诗歌。据悉,少年作家尹晓龙2015年已经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是全省最年轻的会员。
尹西农、赵阳、尹晓龙这三父子坚持八年转战巴蜀极重灾区的文坛父子兵,就这样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为作家、为陕西,更为共产党员给灾区的无私奉献,向中国共产党的九十五大庆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大礼。
作者简介:太白山人,陕西眉县人。编著有《咏太白山诗歌选注》、《孙思邈和太白山海上仙方的传说》、《“傲哥”终赢“伟哥”》、《四川三农报告》(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