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本意是什么?要从我为什么日更说起:每天都选择写一篇上千字的文章,一开始真的很难,写什么?怎么写?还能够保持日更?
想要言之有物,能写出让读者感兴趣的内容,这无形中就给了自己很大的压力,而压力下,思维就会被严重禁锢,为了“求生”,会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满足读者的意愿,迎合大众的口味。
这样似乎更容易些,像是在做测试考卷,你可以根据要求,一一满足,就能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但时间越久,就越发现,自己的写作思维决定了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就像是绕了个非常远的弯路,已经走出了很远,这一路筋疲力尽,最终却发现,离目标却原来越远。
这何尝不让人泪丧,简书上很多人抱怨:哪里有那么多的写作灵感,要求自己每天去写?
其实,我想说,他们只是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往往能这样说的人无不了解如何行文,大家被传媒鼓动的都想要跃跃欲试的写出万人点击的爆文,想要一夜致富般的获得那种虚伪的成就感。
之所以说这感觉虚伪,是因为,即使你有幸写出几篇爆文,但却不知道它为什么会爆,说白了,根本没有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有一个具体概念。
更何谈风格?
什么是写作者,不论是大作家,甚至文坛大师,他们是玩弄文字的天才?他们的文字都是华美的辞藻堆砌出来的?
我们似乎在写作时,太纠结于文字本身了。
那我想问,文字又是什么?
最初的文字是一种符号,传递信息的符号,再简单的形式都只为了便于表达。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是中国历史的转折,对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人们可以更顺畅的交流,才有了后来的悠久的文化底蕴。
但我们发现,我们阅读文字,渐渐不能满足人类简单获取信息的意愿,我们还希望这文字能走进我们心里,对我们的心智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么该怎么办?让文字自己本身就会说话一样。
如果文字说的不和心意,人们不爱听,自然而然的,普罗大众喜爱和推崇的表达方式就会带动主流文学趋势,于是,文字的表达出现了进化,更加复杂,也越发深刻。
但我以为,文字哪里会思考呢?它只是种媒介,一种符号,真正让文字进化的,其实是我们人类自己罢了。
人们的大脑从开始的几百克到现在的足有十公斤,大脑的开发是空前的,超过了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
这就意味着,人类智力和心智水平的飞跃,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成几何数级的增长,这直接导致了,人们接受新事物的方式的改变。
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传播,而是追求真正能够“由脑入心”的表达。
这样的表达体现在,具有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并具有独特个人标签式的表达,于此同时,你的观点要足够准确,有充分的考证依据,足够让接收者信服。
说了这么多,其实根本上是要求写作者自己不为了表达而表达,而是要去丰富我们自身的阅历,不论是通过看书也好,去游历山水也罢,都是要提升内在,让自己能够聚焦的去看事物,又能够以发散的方式去触类旁通,培养缜密有条理的思维。
文字真的可以练出来吗?
这就像是学英语,不懂得英语表达的思维,即使学再多的英文表达,只是培养了一种语感而已,而这些是无法和一个“英语环境”匹敌的。
文字也是如此,通过不断的练习可以反观自我的表达能力边界在哪,是一种不断自省的过程。但真要说,拿出来给大家评判评判,真的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事情了。
我们的文字只是为了更好的表达,通过写,知道自己的思维能力处在什么层次上,为我们更好的锻炼深入的思维提供参考。
在这个反复磨练的过程中,你会知道,表达是为了更好的思考,它是为我们形成更完整,成熟,缜密,有趣,是为形成独立的人格服务的。
越读书越发现,那些能够写出经典著作的文学大家,无不都是在自我人格上完成终极进化的智者,他们根本不是文学巨匠,甚至有很多人不能成为合格的使用标准文字的作者,但他们无不都是,人类思想的巨匠,他们用思维和人格魅力去影响人,甚至几代人。
而根本不是文字本身。
所以,我们去谈写作技巧就只是为了谋利而已,这无可厚非,因为任何商业的本质都是如此,社会的多样化发展决定了,这其中不乏买卖。
但如果我们写作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那么大可以不必纠结自己的文字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辞藻华丽,甚至不必管他人如何看待,在这世界里,你就是最真实的那个写作者。
不需要掩饰什么,而也只有你自己能看得见这个“还不够完整深刻的自己”。
这是花钱学习都难以买来的,别人可以一时的指导你,但不可能一直陪伴你,真正的能力是要靠自己去养成自省的习惯,并持久的指导写作的过程。
还是那句话:人如果想做成什么,其实根本不会缺方法的,更不用去花钱寻找慰藉,说到底,我们还是太懒了,不肯勤于思考,不肯细致入微的观察,脑袋空空,又何谈言之有物呢。
写作,建高楼,当老师,任何行业都是如此,无论哪一行都有突出的那个人出现,为什么?因为万变不离其宗,行业不重要,重要的永远在于人。
人们一直在争论写作需不需要天赋?其实大家都误解了,天赋不是指天生就有的,至少在写作上不是,这更应该归于一种直觉,而这种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前提是,你要足够严格的完成对自我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