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第四章
-----学习心得体会
阜欣小学 苏 莉
这一周时间我学习了《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中的第四章内容。这章内容共包括三节,具体如下:
第一节 课程目标、内容目标与学习目标
一、目标在教育中的意义
在生活中,目标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和精力,并标明我们想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在教育中,目标表明了我们希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也是评估教学结果程度的量尺。
二、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学习目标的特点和功能。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需要较长时间的教学才能实现的复杂的、多方面的目标,它是一种概括性的陈述,通常它可分为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二)内容标准
为了能将课程整体目标具体地表现出来,就有必要对课程目标划分为具体性的内容标准。
(三)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通常是针对具体课程和教学单元的目标,一般是指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师通常可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更加具体,也更关注学生学习后的”突然“状态。
三、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和学习目标的关系
从范围来看,课程目标的范围比较“宽泛”,学习目标的范围比较“狭窄”也就是说课程目标并没有涉及具体细节,从时间来看,课程目标往往需要在较长的时间进行。
第二节 解析内容标准
一、教学现象:课程标准带来的困惑
课程标准(内容)的“弹性化”特征是它的优点。对于标准的“弹性”空间还是把握不好。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手段对课程标准进行“解压缩”,感受课程标准的意义和魅力。这样,课程标准的“弹性化”特征才可能发挥效用,也能体现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
二、解析内容标准的理论依据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布卢姆等人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但是,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也有着其自身的不足。首光,该目标分类并没有充分贯彻逻辑一致性原则。“其中的知识类目一一对应是依据提供目标中的名词。其次,一些类目的亚类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豪恩斯坦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安德森的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理论
三、解析内容标准:一种分析的二维框架
“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连续体结合起来构成一个两维的认知领域目标框架。
解析内容标准的方法与过程
解析内容标准一定程度上是对内容标准的“解压缩“过程、这种解析过程不是简单阅读内容标准,而是要像“课程标准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和理解内容。
第三节构建学习目标
相对于“内容标准”,课堂学习目标比较共体、更关注学生学习的“突然状态”、“学习目标是学校教育中的怎样的一个共体概念,限制了它指导教学和评估学生学习的功能。
一、教学现象:流于形式的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没有体现课堂教学的具体化;2.学习目标的不现实性;3.学习目标的泛化。
二、学习目标的价值取向
课程与学习目标大体可分为“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目前的具体教学时间还是以“行为目标”和“生成目标”两种目标取向为主流。
三、学习目标的陈述方式
(一)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
(一)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陈述方式
(三)叙写学习目标时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