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每一次决定都是在进行对赌,每一项决定都需要我们采取一些行动,这从根本上使我们无法再对其他选项采取行动。在某事上选择不下注本身就是一种博弈。
选择去看电影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不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做任何其他事情。如果我们接受了一份新工作,那我们同时也选择了放弃所有其他选项:不再继续目前的工作,不再试图通过谈判来提高现有工作待遇,不再获得或接受其他机会,不再继续选择变更职业,当然也不再继续休假。选择任何一条路径都是有机会成本的。
决策时,我们在一系列可能和不确定的结果中选出一种来赌上我们珍视的东西(如快乐、成功、满足感、金钱、时间、声誉等),这就是风险所在。
人们总是基于自己对世界的信念来下注。我们的信念驱动着我们下注:哪些品牌的汽车能够更好地保值?很期待的一部电影得到了很多差评,那些评论者是否真的懂行?如果允许员工在家工作,他们的表现会怎样?
但是,我们的信念与结果之间可能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人们是以一种随意的方式形成信念的。我们相信的形形色色的所有事情都是基于我们听到的但并未加以验证的一切说法。
以下为我们设想的人类形成抽象信念的方式:(1)我们听到某个说法;(2)我们对它进行考虑并加以验证,确定其真实性;(3)然后我们形成了一个信念。
但事实证明,我们是以这种方式形成抽象信念的:(1)我们听到一个说法;(2)我们相信它是真的;(3)后来,仅仅是偶尔,在我们有时间或意向的时候才会对它加以思考并加以验证,以确定其真实性。
来自大量研究文献的发现汇聚在一个观点上:人类是易轻信的生物,他们很容易相信,却很难产生怀疑。事实上,人们太容易相信,这也许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相信更像是非理性的理解,而不是理性的评估。
即便把听到的信息都默认为是“真实的”,如果善于根据新信息来更新我们的信念,那么这种随意的信念形成过程就会导致较少的问题。可惜事实并非如此。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对听到的信息并未加以审核就形成了信念,即使在获知了清晰正确的信息后仍然继续相信这些错误的信念。
寻求真理,渴望了解真理,无论其与我们现有信念是否一致,这并不是人类天生的处理信息的方式。我们也许会认为自己是开明的,并且能够根据新的信息更新我们的信念,但研究结论却与此截然相反。我们并非调整信念以适应新的信息,而且习惯于改变对信息的理解以适应我们的信念。
信念一旦确立,就很难去除。它开启了自己的生活,引导我们去关注和寻找肯定它的证据,让我们极少去质疑这些证据的有效性,还让我们去忽视或尽力诋毁与其对立的信息。这种非理性的、循环的信息处理模式被称为动机性推理。
互联网是动机性推理的游乐场,它向我们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和意见看法,但我们仍然倾向于能够证实我们信念的、与我们观点一致的信息来源。在各种各样的选择中,我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我们最喜欢的。最受欢迎的网站一直在帮我们进行动机性推理。
通过收集我们的搜索历史、浏览记录和我们与他人沟通的类似数据来总结我们的偏好,并且有针对性地向我们推送大标题信息和相关链接。
普遍的看法是,越聪明的人越不容易受到虚假新闻或虚假信息的影响。毕竟,聪明人更有可能会对信息来源进行分析和有效的评估,“聪明”的表现之一是善于处理信息,以及对意见的质量和来源的可信度进行分析。因此,直觉上来说,聪明的人更应该有能力发现动机性推理,并且应该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来与之抗衡。
令人惊讶的是,聪明可以恶化这种偏见。我们来看一个不同的直观框架:越聪明的人越善于构建支持自我信念的叙述,以及将数据合理化、框架化以适合自己的论点或观点。事实证明,一个人的算术越好,他就越善于利用这些数字以符合并支持他的信念。
不幸的是,这就是人类进化的方式。即便我们的目标是寻求真理,我们也能自然而然地保护我们的信念。聪明才智以及对我们自身不理性的清醒认识并不能帮助我们避免偏见性推理。
综上所述,我们是基于自己的信念来下注的。在信念形成之前我们并不对其进行仔细的审查,而是固执地拒绝更新我们的信念。而且,在刚才所有的坏消息之后,聪明才智在这方面并无益处——而且可能让事情变得更糟。
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