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粤语童谣
我猜想这是讲一对新婚夫妻的歌谣,可惜已经无从考究,而这是我记忆中最久远的一首童谣。
儿歌都是普通话。
那时候,学校刚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到处都是宣传语。可是我的小学、中学老师都习惯用粤语教学。现在,我一个外甥3岁,最喜欢唱《小苹果》;另一个外甥12岁,他说课堂完全是普通话教学。
没有文字的语言,使用人数都少于万人,仅仅保留在老人的山歌、传说等口头形式形式中,实际上处在消亡的边缘。 --维基百科
正如故事里两个爱尔兰的年轻学者,他们之所以跑去阿尔巴里亚,就是要寻找古老吟唱诗歌中荷马之迷,而只有没落的吟唱诗人,会用方言吟唱。
据说吟唱诗人都是盲人,因为失去了视觉,他们的听觉会比其他人敏感,上天给他们开了另外一扇窗,人们相信盲人有一种音乐的天赋。
当两位年轻学者在一个破旧的客栈中,守候多日,终于遇到吟唱诗人的那一幕,我全身鸡皮疙瘩都起来,颇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激动感受。
对这两位来自西方文明的青年人来说,他们来阿尔巴尼亚只是因为一个梦想。可是,他们的到来却让总督大人非常紧张,同时认为他们是间谍,于是一路暗中观察。
前阵,有个新闻报道,一个美国华裔历史学者在伊朗因间谍罪判处了10年监禁,从西方的报道中,这名学者好像只是一个对历史有兴趣的普通人。他的家人多方发起求助,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让伊朗释放人。
于是,在看这本的时候,我常有一种悲剧的担忧。
总督夫妇的对比描写很有意思,一个小心翼翼,迂腐;一个浪漫、寂寞。
总督内心认定两位外国人目的不单纯,不可能是为了研究无聊的荷马之谜,一心想要捉住他俩的把柄;总督夫人内心藏着一个包法利夫人,对异国来的陌生男人充满想象,她试图靠近却又失败,只能通过自我欺骗来掩饰内心的失望。
故事从多个角色的自白刻画出一个官僚的、落后封闭的阿尔巴尼亚,西方学者对古老文化的迷恋,落后国家对西方文明的自卑与畏惧,又缺乏自我文化反思和保护,颇有一种借古讽今的味道。
结局出人意料,这里我就不透露了。
在瞎子的国度,独眼都成为国王。
可是,我想说:文化艺术真是奢侈品。
以前,人们说填饱肚子才能考虑;现在,肚子填饱后,他们又说要买房子、车子、养孩子后才能考虑。其实,他们根本就不觉得文化艺术很重要,毕竟不是谋生的工具。试问一个只会讲求实用主义的国家,充满生存焦虑的国家,如何养育出把闲暇时间放在文化艺术上的人民?
我又想说:教育。
一个不会提问的人,他就不会去反思“答案”。我相信,成长教育对于任何人都是至关重要。不是语文、数学、英语而已,还应该有重要的思考能力。只有思想接触碰撞,才能有辩证思维。但是,这是一个不存在疑问的国度,我们听不见怀疑的声音,我们如同盲人一样,连耳朵都塞住了。
对于未来,我也无解,只能坚持一个求真、存疑的态度思考问题,牢牢握住心中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