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于龙场悟道,悟得八 字真言:“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
阳明心学被曾国藩、孙中山、毛指导员等伟人视为精神导师,其学说至今也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我们普通人看见了它的伟大,但是却感觉未能体会其真谛,所以,我们要用它,就要学会去读懂这句话!
就像天道中伯爵公司董事长苏逸文说的:“你不接近它,不了解它,怎么知道它值不值600万,你怎么知道它会不会胜诉?”
.
吾性自足,讲的是每个人身上都具备了“一”的条件。
这里结合千古奇书《素书》开篇的“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进行解释。
黄石公强调构成成长的这五个要素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被视为一个整体,也是人追求和实践从零到一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所以,自足的一,源自于每个人所具备五个元素,这五个元素放在现代可以这样解读:
.
道,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这个定位不仅仅是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更是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意义。正如太阳系中每个星体都有其特定的轨道和功能,人也有自己的位置关系。
.
德是这个过程中的积累,是个人内在品质的显现。它需要时间和能量的投入。
.
仁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德行和积累,他自然会知道如何去关爱他人,实现知行合一。
.
义是当个人动力不足时的外在约束,它通过社会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
而礼则是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它塑造了个人的行为模式和社交圈子。
.
黄石公的“道、德、仁、义、礼”放在个人成长,是不是能这样子看:
每个人从出生起注定了自己的位置,通过时间和能量的积累,你已经获得了自己的“一”,在社会规范和引导他人的过程中,通过环境的礼来发挥作用。
这是人生成长方向的指引。
.
所以,阳明心学的“不假外求”,实际上就是我们要强调修炼自己本来就具备的”一“。
格物其实就是端正自己,使自己的位置不偏离,而且只从外界推求自己的定位只会越来越偏离本真的自我。
物格而后知致,端正的自我主体通过不断外界验证,方能使自己的“良知”涌现,倘若“良知”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他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
.
所以,“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是立足于自我的成长方式,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才能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