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人埃皮克提图在公元一世纪就曾说过:“人并不是被某个事件所困扰,而是被自己对于这个事件的看法所困扰。”
我们的看法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这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解读方式并进而决定我们如何回应。
《终身成长》这本书里提到了两种思维方式:一个是固定型思维方式,一个是成长型思维方式,并且认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人一生的走向。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能够在事情或者问题发生的时候,看到积极的一面,看到能够利用的机会点,并且从而做出适当的行为,以使事情最终的结果发生了有利于发展的改变。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在问题发生时更多的是抱怨,更多的是觉得这不可能、那不可能,这种思维方式既耗费了时间成本,也由于各种消极情绪及措施从一定程度上使事情最终的走向符合了自己最开始的预期,即这是做不到的。
按照这一理论,人的发展方向取决于自己用什么方式思考。
而这一点在现代心理学上也得到了验证。通常认为我们的情绪、行为是受到客观事件的影响,因为发生了这件样的事,所以我们开心、悲伤然后有积极或消极的行为。但是认知心理治疗学ABC理论认为我们的情绪感受并不是直接取决于事物本身的客观事实,而是决取决于我们解读它的方式,也就是说在客观事实和我们的情绪、行为之间,有一个关键的步骤,即我们对所发生的客观事件所持有的信念、看法以及理解。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最终决定了我们快乐与否。
那既然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同的认知思维方式,人际互动中我们又如何相处才好呢?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就是说我们在准确的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要准确的了解别人,对和什么样的人说什么程度的话要有分寸和把握。
燕雀岂知鸿鹄之志、对牛弹琴,等等也许都是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只是这两句都不太谦虚。
积极如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讲了一个道理,人要善于向外界学习,不管什么样的人,他的身上都有可能让我们学习到的优点,只是说我们有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是一个有大格局的人,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们自身拥有宽广博大的胸怀,我们就能够发现并吸纳别人的优点。由此看来,不管外界环境怎样,自己还是能做自己的主人。
这也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来意。
但这句话仅适合有体制下的人类社会,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互动模式里,于一个人的个体成长,“自强不息”使人获益。如果放大于整个自然界来说,千万不要让这句标语成为人类妄自尊大的借口。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中,我们最好还是选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为相比起人类的历史来说,这个星球乃至这个星球上的很多物种明显比我们存在的时间长多了。人类如果想在这个星球上存在的时间更长一些,应该像《黄帝内经》中所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应四时而生。”
同样以埃皮克提图的话结尾:“我们无法控制环境,但能控制我们对环境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