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风,甚是喧嚣。
——题记
若论今日,谁占了头版头条,说道说道;若言周身,谁升了高位高要,细讲细讲;若谈旁者,谁吵了乱七八糟,偷笑偷笑;若点左右,谁瞧了风景花鸟,静悄悄。噫吁戏!今日的风,甚是喧嚣。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听,烟花巷处,谁在低眉浅唱?18岁起身奔赴京城赶考,幸观钱塘江大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名动汴京。自然风光激起了他的斗志,给了他从未想过的名誉声望。然而他沉沦,陷入这神赐予的潮水中。六年时光匆匆而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让他成了奉旨填词柳三变。纸醉金迷,惶惶无生路。有人说他最是应回乡苦读,有人劝他另谋生路,他不依。顺水路南下,虽是满心愁苦,独倚阑干。自然给了他一切,他不懂得珍惜,待他失去一切时,自然又与他相伴。50岁的白衣卿相,是否会忽而想起当年那首《观海潮》。“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他心中的桃花林,也是他所生活的“桃花林”。官宦世家的他饱读诗书,教养甚好,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他鄙视官场污浊之气,不与他人为伍。“大济于苍生”一直是他的心中所愿。四十岁的彭泽县令,他心中悲苦,我的大道,实现了吗?抬头仰望天空,繁星点点,玉带飘飘。若我一直如此,又何时能实现呢?自然!这神赐的自然!自然给予生命,在迷茫中点明方向。这官位何如?这官场又何如?大济于苍生!这便是大济于苍生!他八十天后归隐而去,余生于山水田园间度过。“复得返自然。”这便是陶渊明的道。心中的桃花源似乎不再能找到,但他心中的桃花源,始终在他心中。
若无这万水千山,何来这诗仙醉中吟的千古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李白又如何游遍天下,遇友人,访名山,见智者,理思绪,写名篇?这漫漫长路中,李白早与自然融为一体。即使后来他入世为皇帝写诗,叹出杨贵妃的“云想衣裳花想容”,他终究是要回来。他知道,这明月在等他,溪流在等他,崇山在等他,峻岭也在等他。这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就是他的朋友,蛇虫鼠蚁,也是他的客人。万水千山成就李白,李白也爱着这大好河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饮酒饮酒!
繁花与飞鸟,见我望我;石井与溪流,盼我怜我;暮雪与松露,念我恋我。这自然与我本为一体。我亦应不负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