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即“君为臣纲,爷为子纲,夫为妻纲”。
纲,原义是指提网的总绳,后引申为事物的关键部分,行为规范等,如纲领,纲目,纲纪,纲常等。
“三纲”的提出并非儒家,而是始于韩非:“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韩非所言的这三种关系是单向的,是一方对另一方控驭的服从关系。
而孔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则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可见孔孟认为的君臣关系是相互的、双向的对等关系,更强调亲情和仁义是维持社会关系的根本。
“三纲”的正式提出者是西汉时期董仲舒,他在《春秋繁露》中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自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三纲”虽然打着儒家的旗号,但与孔孟之学相去甚远,实则是为了迎合君主专制制度而制定的伦理规范。
朱熹曾说,自孟子之后,真孔学即失传。后来在君主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其实与孔孟时期的思想言论有了很大不同。
只是披着一层“儒家”外衣的君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