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视频,请搜索:邹澍脱口秀
刚刚参加完今年的TEDxShenzhen大会,哦抱歉,不是参加,是作为辅导其中几位讲者的演讲教练,而现场我并没有完全听。这算是我第4次作为演讲教练深度参与,每次都是比较有挑战的深度话题辅导。
在这里揭秘,我们如何通过99道工序,熬成了一篇优质的TEDx“鸡汤”。抱歉,又吹大了,其实我只是作为演讲教练的角度,只参与了其中一小部分,真的只是一小部分。不过,这一小部分还挺重要的。
首先,策展团队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我们都不知道。能够想到的,包括拟定大会的主题和调性,确定讲者大名单等等……TED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就是它是以观点为核心的演讲。这个观点不是普通表达中的观点,而是需要讲者有自己独特的洞见,在行业前沿有一定地位的点子,还要有原创性和独到性。为了定义什么是一个好的idea,TED的小伙伴会拿出一大堆解读材料。但有些时候还是难以理解,甚至核心志愿者之间也未必达成共识。
从表达教练的角度来看,我任性的理解是:TED会比较倾向于前沿+新奇特的观点。即使观点不一定完全新奇特,视角一定要不同,或者实践观点的过程要有新奇特的经历。比如,今年的前沿是AI,而新奇特体现在要有特别的实践,或者延伸到哲学层面的思考。这些并不是追求稀奇古怪,而是关注底层思维的创新,还是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我个人觉得这个特点在左右派思想中,左派会占天然优势,而右派的深邃会更难被挖掘。这些年来接触的讲者中,有些人思想敏锐且有深度,但因为不符合这个点,最终没能上台。这些洞察是我个人的看法,主办方未必想过这个问题。
接下来的过程与演讲教练的关系就比较密切了。我们需要跟讲者聊天,挖掘他们熟悉话题中的独特思想,并判断哪些呈现出来会更有“嚼劲”。这个过程比较像电视节目选题。
除了演讲教练,还有idea组和讲者组的小伙伴,大家都是志愿者。今年他们把演讲教练也叫成了“演讲教练志愿者”,虽然不少演讲教练都以此为生,算是核心技能的专业人士。
讲者组的志愿者往往扮演甲方角色,演讲教练帮助讲者挖掘内容,争取讲者组的认可。有时候,教练也要扮演甲方代理人,逼着讲者说服自己;还有时候,教练是一个翻译,把讲者艰深的内容消化理解后解读给讲者组,或者反过来将讲者组的语言翻译成专业视角反馈给讲者。
讲者通常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他们能够讲的内容很多,但需要帮助他们聚焦到最核心的部分。因为时间有限,内容选择和更宽泛的挖掘需要寻找平衡点。有些讲者就在这一步被pass掉了。比如,今年有一位讲者,第一次与教练和讲者组挖掘内容后,大家都超级开心,但他的观点没有立刻获得甲方爸爸们的芳心。最终因为时间不够,教练数量也不够充足,这位讲者的内容没能最终呈现。这个人就是我。
接下来,教练会多次帮助讲者进行素材深挖、结构建立、语言打磨、稿件来往、互动设置、台风提升等工作。完整走流程的人特别少,但教练的帮助往往会让最终呈现天差地别。有些领域教练自己也不熟悉,所以特别考验知识广度和耐心。对教练的水平也是一个考验,有些刚入行的教练搞不定干脆直接把稿子给人家写了,也有时候恨不得干脆扮演起黑脸包公,把压力都丢给讲者,但TED虽然是个志愿者组织,但专业的我们不会走粗暴的路。
99道工序就这样完成了,最终呈现了很多人说“后劲很足”的演讲。中间还会有一次或多次模拟演讲,让观众挑刺。这个环节很严谨,但如果没有专业教练,很容易在观众的挑剔下把稿件改得一塌糊涂,内容甚至失去讲者本意。这次就有一位讲者因为没有教练跟进,头一天彩排临时反馈时,我才发现她的稿子已经偏离了自己的观点。
前段时间我看到几个朋友朋友圈讨论为什么TED只有顶尖的声音能够被听到,有没有普通人的声音?其实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
我们热爱TED演讲,最开始不是因为它多专业,而是某位讲者给了我们视野上开阔和思维的启发。但随着TED品牌的羽翼越来越珍贵,也有一些好idea被排斥在门外。我不禁思考:到底谁可以说这个idea worth spreading?当我们对一个idea说不时,这是否也是一种话语权的垄断?作为演讲教练,我更倾向于与讲者站在一起,帮助他们从泥土中挖出宝藏。有些人第一个idea就会吸引眼球,还有些人会在素材中寻找线索,最后才有个让人眼前一亮的金句。
这些年来,我也发现TED内容不完全科学,也增加了博眼球的成分,作为引用资料时会稍显不严谨。但TED的品牌和影响力在,它的调性还是专业的,还是有资本去试错。我突然从另一个角度受到启发:我要做专业性、科普性的脱口秀,就在香港。有兴趣的伙伴,欢迎私聊,一起干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