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人物形象类型及分析
【摘要】老舍先生用幽默、同情的笔调塑造了约70位老北平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以小见大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辗转沉浮刻画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用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突出社会复杂黑暗。为了更好地了解认识这些生动形象的人物和话剧主题,根据人物性格中的某些特质将主要人物划分为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型;积极求变,勇于反抗型;受压迫蹂躏,苦苦挣扎型;随波逐流、盲从麻木的愚昧型;黑恶势力、社会渣滓型这几种不同类型。并对这些人物形象类型进行分析解说,分享我个人对时代和人性的认识理解。
【关键词】人物形象类型 主题 时代 民族前途 命运
《茶馆》是老舍先生在建国后于1957年创作的一部极成功的话剧,是中国话剧历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用高超技艺刻画了一个真实动人的动荡中的老北平。话剧没有中心故事仅有对社会百态的巧妙编织和描摹,时间跨度较大。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朝末期、民不聊生的军阀混战时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帝国主义在北京横行的3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横断面上借助茶馆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老百姓日常聚散的地点,通过各色人物之间利益纠葛的对立冲突串联起了这半个世纪的风雨飘摇的北平,揭示中国半殖民主义半封建主义命运,探寻振兴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和复兴民族大业的道路方向。本文对老舍《茶馆》中的各色人物形象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类,以便能更条理更清晰的认识这部作品。从形象群体中理解不同类型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并从中发掘探索中国救民救国之路。
一、老舍及创作特征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8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市民家里。老舍早年丧父,靠母亲给别人缝洗衣裳,做点杂活儿,支持一家人的生活。他的文学作品中也有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形象的影子,如《正红旗下》中勤劳、得体的大姐与母亲。有时候不禁对比那批文学大家,发现老舍的命运是最苦的。巴金出生于官宦世家、诗书世家,虽在双亲去世后体会到大家庭的黑暗但生活总归是有着落的;茅盾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一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备受家人宠爱,且家人思想新潮,给予他莫大鼓励,从文学活动组织者到作家再到小说家、评论家,他没有尝过孤身一人,寄人篱下,不为家人理解甚至不为世人所认同的滋味。
老舍因穷困没法上学,在一位好心人的帮助下,才去了私塾读书。后来考进了免收学费的师范学校。再后来,他在燕京大学旁听英语课程时得一外籍教师的推荐,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华语教师,在英国,老舍开始写小说。他学习路上的幸运弥足珍贵,也正是这样的机缘才让中国文坛没有错失这样一位大家。1925年他创作了《老张的哲学》、《二马》等长篇小说,引起了国内很大的反响,从此成了有名的青年作家。1930年老舍回到北京,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担任教授。1936年辞去教职,写了《骆驼祥子》等多篇有名的小说。抗战爆发后,老舍南下赴汉口和重庆从事抗日救亡的文艺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老舍先生的创作有两大特征,一是京味,这部戏充满了浓郁的北京生活气息。主要地点茶馆就是最能够展示北京生活气息、风土人情的场所。老舍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等,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把自己的爱憎隐藏在茶馆里发生的许多大大小小的故事里, 观众能够在纷纷扰扰的茶馆故事里面,看到过去中国人民所经历的沉重的悲剧和命运,感受到老一辈人的精神和情怀。结合作家背景,老舍是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少数地从普通穷苦家庭出生的作家,他很熟悉北京下层人民的生活,他们中间的各色各样的人物和老北京独特的风情一起浸染、镌刻在他脑海里。这样的经历和背景,加上他高超的刻画人物的技艺,使老舍寥寥几笔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令人记忆犹新的独特形象。
二是幽默。老舍用幽默的手法将描述小人物与社会的不协调,使得人物荒滑稽可笑,但深思又令人感到沉重,因为这是小人物与命运抗争却又挣扎不过的时代悲剧。受作家经历背景所限,老舍前中期对马列主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但他并不缺乏民族情怀,相反,他具有一种朴素的阶级意识和爱憎观。我认为并不是《茶馆》发表时当时学术圈强烈要求的“红线”才是真的民族精神、革命情怀。像老舍这种潜移默化的笑中带泪的展现也是爱国情怀。老舍曾说过:“浪漫的人会悲观,也会乐观; 幽默的人只会悲观,因为他最后的领悟是人生的矛盾想用七尺之躯,战胜一切,结果却只能躺在不很体面的木匣里,像颗大谷粒似的埋在地下。”老舍小说的幽默,不仅仅是为了逗乐,精神与实质是以幽默为手段方式展现忧国忧民,改造人民,寻求民族前途和方向的主题,幽默也因此才具有意义。
二、人物类型划分
(一)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型
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在乱世中作为茶馆这样一个公共场所的老板,他必须这样才能将这个祖辈手里传下来的事业传承下来,才能在乱世风云中竭力维持住茶馆的生存。他在父亲死后以二十多的年纪当上茶馆掌柜,精明能干、聪明机智,十多年时间,世道复杂,生意难做,大多茶馆都接连消失,而“裕泰”茶馆依然存在,就可以看出他的能力。但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这种灵活应变,机智能干就变成了见风使舵,顺应潮流,委曲求全,逆来顺受。也许有人会说他胆小怕事,我认为他是不想惹事或者说不敢惹事。在那个时局状态下,平民百姓是没有人权的,任何一个有权阶层不管是代表封建势力的庞太监、小恶霸或吃洋教饭马五爷、在善捕营当差二德子还是特务打手宋恩子和吴祥子,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使他受到重创难以生存下去。我在想如果他生活在当代,有可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和气生财,是古往今来生意人的一个信条。从他的父亲就有这样的传统,见人就磕头作揖,力求好人缘以求生意和顺。最能代表他这种性格的经典话语是:“在街面上的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中国有句古话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当常四爷发表自己就不佩服吃洋饭的时,王利发真诚提醒他说话留神。二德子不过是一善扑营当差的粗人,但王利发仍称呼他为“德爷”。王利发害怕国事影响茶馆生意在茶馆贴出禁谈国事的字条。为了摆脱经营困境,他对自己身外的一切都讨好,是一个世 俗的可怜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讨好了别人一辈子,精明圆滑的小掌柜,在四十多年后,失去了他守了一辈子的茶馆、落得了一个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的悲惨结局,被时代的浪花扑灭在历史长河中。
李三是王利发裕泰茶馆里的跑堂伙计,只有少说话多做事、有眼色会灵活应变、勤快、手脚利索才能干好这项工作。在老板“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的观念指导下,他更是安分守己,少说话,不惹事。当有人问他有发生什么事情时,他说:“唉,咱们还是少说话得好。”这一句话极其符合他的心态观念更能看出他最重要的性格构成因素。李三跑堂伙计的身份和低微地位令他不能多说话,不多说话就不会得罪人,就不会生出事端。这是社会大环境逼迫,少说就少惹事,少惹事,少得罪人就有更多的生存空间。很多人说中国人麻木,是这样的一代代的社会病态教育使我们的国人越来越会忍,越来越能忍。这就是黑暗时代人们的“处世哲学”,令人痛心。
松二爷是个旗人,心地是善良的,讲礼节,待人和气、彬彬有礼,喜欢说话儿。但他胆小怕事,没有常四爷的敢作敢当,没有王利发的坚韧和变通,更没有秦仲义的高远目标和实干精神。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吃着皇粮度日,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没有了“铁杆庄稼”,但他仍然不愿自食其力,不会自立自强,最终为时代所淘汰。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被养残了的旗人的典型形象,读时经常使我想起老舍小说《正红旗下》中的同类型人物。这个人物既让人心疼又让人气愤,恨铁不成钢,体现了清朝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
王利发在最后结局处说:“ 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 是呀,该贿赂的, 我就递包袱。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多么痛苦绝望的悲鸣。反映出这种忍耐型老好人,到处讨好的方法不能真正的活下去,就像鲁迅在《死后》中“退让到极致是死,死后也不自由。”所以,我们应该懂得通过退让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得的。
(二)积极求变,勇于反抗型
常四爷,个性坚强、真诚、直爽,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正义感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与茶馆的掌柜王利发相反,他敢当面指责二德子的不正行为,他爱打抱不平,他不向别人作揖、哀求,他靠自己的努力过日子。但,这样刚烈一定会惹事,在他感到国将不国发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的牢骚后,被捕入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用几年的牢狱生活证明了自己敢作敢当、正直爱国、毫不退缩的刚强不屈性格。我想他这样具有反抗精神的生活方式或许也是王利发所羡慕的吧。可怜他一生只盼望国家有个样子,不必遭受他国欺侮,在看到朝廷腐败,崇洋媚外的丑恶事态后他渴盼政治清明,在深切认识到富人奢侈,穷人饿死的无情社会后他期望人民幸福。不仅仅是常四爷,这是多少仁人志士的美好祈愿。常四爷说 :“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道理,谁也不欺侮谁。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面对残酷现实,常四爷心如刀绞,带着国将不国的恨铁不成钢自洒纸钱,孤独老去。
秦仲义是王利发茶馆的房东,是一个阔少爷也是一个维新派的资本家。当他二十多岁时,作为一个有资本有志气、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对实业救国充满了信心。和别人谈到开工厂,他自信地说:“对,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资,那才能救中国!”这位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志向远大,敢于拼搏,体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在那个年代具有先进性。这代表了一批先进人物的思想,但他实业救国的主张和王利发的“改良”,常四爷的反抗一样,都被现实生活的浪潮击得粉碎。到最后,他不但实业救国的志向不能实现,连自己也成了落入水中的“泥菩萨”,自身难保,工厂被抢,产品被挤压,一生的心血毁于一旦。年老时,潦倒凄凉的他发出了“全世界找不到这样的政府”的血淋淋的控诉。秦仲义说:“当初有那么一个不知好歹的秦某人,爱办实业。办了几十年,临完他只有工厂的土堆里捡回来这么点小东西。你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千万别干好事! 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 他是天生来的笨蛋! ”他的悲剧也说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中国,走实业救国的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三)受压迫蹂躏,苦苦挣扎型
康六是农民,他是痛苦无奈的。虎毒尚不食子而作为一个父亲,要在那种困苦情况下才会作出把亲生女儿卖给老太监这样的抉择。“一家大小要是一天能吃上一顿粥,我要还想卖女儿,我就不是人!”一家老小吃不上饭,有随时被饿死的危险。在一家人生死关头,康六竟没有丝毫的办法来改变命运。他的女儿康顺子,一个15岁的姑娘被卖给一个太监,年幼的她无从选择自己的命运,只是作为一件可以换钱的物品来解决家人的困境。人民苦,女子更苦,展现了旧中国妇女受压迫、受奴役、受残害、受蹂躏的悲惨命运。
同样的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位破衣烂衫的乡妇,拉着个十来岁的小妞闯进茶馆。小妞的头上插着一根草标,插草标的意思就是贩卖人口。她们被饥饿夺去了人性,在她身上欲望已经泯灭了一切母亲应有的美好。二两银子贱卖孩子,她已经毫无原则底线了,低三下四的“推销”,他们失去了自由、自我。这是轻贱还是沉重?人民的命运该去往何方?
还有一位老者,老人孤苦伶仃,到茶馆只能被赏一口人家喝剩下的凉茶。而富人们因一只鸽子在茶馆争斗,眼看着就要打起来。真是“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强烈讽刺,鲜明对比,贫富悬殊的滑稽震撼心灵。老人八十二岁,活了一辈子,结果没人管!可能是子孙不孝不赡养老人,嫌弃老人不能干活浪费食物?还是被社会政府抛弃,总归是没人管。还有做满汉全席的名厨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说书先生的一身技艺要失传等一件件人物故事令人痛心。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煎熬,在死亡线上的挣扎。
(四)随波逐流、盲从麻木的愚昧型
中国人中有很多这样的看客形象,鲁迅先生极力谴责、唤醒这样的广大群众。茶馆中还有一个极令我心痛的场面,当有一个人问另一个人谭嗣同是谁时,他回答说“好像听说过!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会问斩呀!”。问者接着言:“这两三个月,有些做官的、念书的,乱折腾、乱闹,咱们怎么能知道他们在乱搞什么鬼呀!”他们完全是愚昧盲目的,没有真正的思想,反而吃着人血馒头津津有味,目光短浅。只顾个人利益无心国家民族,只在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庆幸着自己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对有损自己利益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横加指责。而那些先觉青年、知识分子,那些“零余者”们,于矛盾迷茫中挣扎,于艰难困苦中涅槃,于寒冷黑夜中发光发热,为了理想和未来奉献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样的对比惊醒了多少依旧愚昧着的人,觉醒吧,沉睡着的人民,觉醒吧,沉睡着的中国。
(五)黑恶势力、社会渣滓型
庞太监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庞太监依仗皇势,在维新变法时心烦,在谭嗣同被杀后又趾高气扬,得势更猖狂。可以从中窥视到清朝统治时期宦官的狗仗人势、持强凌弱形象和封建官僚对百姓的欺压蹂躏。二德子是一个在善扑营当差的打手,茶馆里对他的评价是“狐假虎威,小小恶霸。本领家传,软欺怕硬”。马五爷是洋人的走狗,又身为恶霸,这两重身份使他可以不惧二德子。他作为一个国人却崇洋教,他作为平民却欺压百姓,傲慢、虚伪,灵魂污浊,毫无底线。这侧面反映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强大,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唐铁嘴是一个以相面为生的鸦片鬼。从他的形象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鸦片对中国人身心的毒害。他以算卦为由骗取钱财,不讲信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无底线地阿谀奉承,满嘴跑火车。他的儿子小唐铁嘴,袭承他父业,以天师的身份坑蒙拐骗,他们两代人都是社会的渣滓。刘麻子是一个以说媒为遮羞布的人贩子,他作庞太监的媒,把康六的女儿康顺子卖给庞太监。对有权势的庞太监极尽“舔狗”之能。刘麻子买康顺子时对康六毫无同情心只肯给这家可怜人十两银子,而自己却向庞太监要了二百两!展现他两面三刀、冷血无情、嫌贫爱富的小人形象。宋恩子和吴祥子都是特务打手。他们没有不懂政治,没有社会倾向,谁给钱谁给饭就给谁干活。所以,他们是顺风倒的奸佞小人,做完前清的爪牙,又做军阀时代的走狗,以势欺人、狡猾贪婪、蛮横霸道,靠陷害他人苟且偷生。
三、感悟启迪
老舍这部经典作品,是要挖掘民族性格潜在的力量,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只想着讨好别人、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并积极求变的王利发,善良和气、胆小软弱的松二爷,积极求变,勇于反抗,刚毅正直的常四爷,实业救国的秦二爷等,最后都无法逃脱残酷现实所带来的悲剧命运。一味顺遂不可取,胆小怕事更不行,过于刚烈折损于己,实业救国的资本主义缺乏社会土壤,中国民族道路该去往何方?
要实现富国强民首先要将压在人民身上的封建主义、军阀、帝国主义、国民党腐朽统治都一步步消灭掉。要呼唤那些备受压迫蹂躏,苦苦挣扎煎熬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人民,起来反抗。解放盲从麻木的愚昧型人物的心灵枷锁,唤醒沉睡着的中国看客。团结齐心一起对抗那些黑恶势力、社会渣滓。黑暗在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如同小刘麻子、小唐铁嘴,但是每个时代都应该出现谭嗣同那样敢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先觉者,都应该有常四爷、秦仲义那样积极求变,勇于反抗的勇士志士,少一些随波逐流、盲从麻木的愚昧者,少一些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人们,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国少一些受压迫蹂躏,苦苦挣扎的劳苦大众,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稳定,少一些悲剧多几分真正的幽默和欢乐。
参考文献:
刘芳泉,徐关禄,刘锡庆. 评老舍的《茶馆》[J]. 读书, 1959(2):6-8.
石兴泽. 老舍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 文学评论, 2008, 000(001):191-198.
吴明. 把生活'剥'给人看——评《'老舍茶馆'与老舍的》[J]. 中国记者, 1991(01):23-25.
王玢诗. 语境,权势与亲疏如何影响人际交流——对老舍话剧《茶馆》的话语分析[J]. 思想战线, 2011(S2):280-283.
老舍. 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J]. 文艺研究, 1979(0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