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说,最近自己的思考。临近春节,很多大厂小厂都放假,但很多货都没能及时赶出来,这样催生了寒假工、临时工种。
其实我接触也算多了,高二短暂的打工日子,大一寒假的服务员,另外就是临近春节假期的一两周工厂的赶工活计。
高二短暂的日子,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理解家人,了解他们的近况。那个时候的感觉,就是劳累和不近人情。
大一纯粹是不想回家+缺钱。我是那种,不是很缺钱,不会做这种苦力活的,我那个时候就很佩服勤工俭学,大大方方赚钱的学长学姐学弟。
那个时候还有点放不开,觉得丢脸。实际上也没什么,只不过是各自选择的生活方式和对金钱的认知不同。坦诚地承认自己没钱,是清晰认识自己的第一步;坦白承认自己暂时没钱,是清晰理清自己钱财观的第一步;坦诚承认自己眼界小、格局小,也是清晰规划自己个人心智的第一步。
一个人的自信不完全来源于他的钱财和背景,更多是来自于他本身能够白手起家或者东山再起的能力。一个求职应聘者的自信来源于他已经明确目标岗位和他自己能力的匹配度,知根知底,才能百战不殆。
我那个时候的不自信,更多是来自于升学成绩的落差,方法不对,怎么勤奋也提升不上去的挫败,对于原生家庭日渐冷漠的回避,迷恋青春期的执迷不悟。
出来工作,知道一个人的时薪可以在11-43上下浮动,那我想一个寒假工的时薪,比最高的小,比最低的大,说明比平常工资稍高一点。
但有时候算算时薪,脑海里的小白说自己斤斤计较,格局、眼界小。
大脑里的小红说话了,你现在吃完这顿连下顿都不知道在哪的人,当然得算时薪,精明一点,难道对自己不好吗?小钱也是钱,总比你一篇文章一分钱的广告费来得快且多。
那到底,这类工厂一线员工的活计,值不值得去做?有没有意义?
这几天,一边做一边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年轻人,如果是兼职做做可以,缺钱做做也可以,但永远不要忘了提升自己的见识,不要被眼前的短利而麻痹。
工厂的计件工种,其实对于很多人都是公平的,毕竟是完全靠自己双手双脚的勤奋而得,谁做得又快又多又准,谁就薪资多。反正都是反复出卖劳动力,也是能预见天花板的工作。
我现在又有个疑问,以后机器人时代,工人咋整?总有杠精说,总会有资金不到位的厂子没有机器人设备,如果这样,岗位竞争又更厉害了。
归根结底,不被时代所抛弃的唯一办法就是,持续性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广度有宽度,也有深度!
如果你也有日更的内容,比如早睡,早起,不玩手机,读书;如果你自制力不强,求生欲望不强,负能量满满,也欢迎入群,每日毒鸡汤+日更内容,相互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