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在四年级开设地理和历史,这是因为孩子们有能力可以建立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而地理作为一个大整合板块,它可以容纳我们所学的所有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我开始爱上这门科目了!
而在这个板块我的教学目的。除了依据华德福大纲要求以外,我发现咱们班上的孩子们他们已经很习惯得到,让他们不由得慢待得到——当然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误,这是时代给予的,他们没有经历战争没有经历饥荒,没有经历中国从落后到现在富强的发展历程,他们从未经历过匮乏,直接享有的是繁荣富强。以至于他们对得到,并不觉得这是来之不易的,这种轻慢体现在生活上学习上。
比如:说一个小观察,凡是从外校转来的孩子,他们的课堂表现的积极性远远高于我们自己从一二三年级上来的孩子们,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呢?明明在低年级,孩子们都是很积极的呀!?可能因为一二三年级他们已经非常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觉得这儿与别的学校相比有多么的特别。反而从外面过来的孩子们,也许他们能体察到两者的差异性。他们的珍惜感会更强一点。
再比如:在生活当中他们也习惯了被照顾得无微不至。举个例子,孩子想喝水,他会自然认为水杯里面要存好水,而且是不多不少,不冷不热,刚刚好的水。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他反而会质疑——水杯是空的?正因为如此,在这个板块,我除了想实现地理的综合性教学目的以外,还希望可以增强孩子们的主动性,希望通过更多的活动的开展,可以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主动性去寻求,是“我想要知道”而非老师一味的给予。
我将以此作为我本次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以此将板块进行了梳理,我们会在最后有一个小组任务课题。为了能够实现任务目标,需要搭建阶梯。以此从教学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第1个部分是尧舜禹的故事,从远古时代神话进入到历史,这是一个过渡和衔接点。第2个部分是古蜀的历史。这里将会再现从我们三年级开始的创世,人类的发展的历程,它也浓缩着体现在古蜀五王时代。从采集到狩猎渔猎再到农耕。最后我们将会进入到成都的历史,通过游学实践将时间和空间在这块土地上进行叠合。
而串联起这三部分的将会是以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品质,我们的坚强不屈和以敬天的思想引领的“观天察地”因势利导,自然地利用,和自然友好相处。这将以治水为线索,串联起来。
计划当然设计的很美好,光是在脑海当中畅想就很让人激动不已。然而人的理性终归是有限的,我不可能全知全能的知晓所有,需要留出足够的开放度给孩子们的展现。我们共同会发生什么呢?
我很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