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王坚的<结网>一书,读到一个观点,“在行进中开火”这个观点时,开始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觉得道理比较简单,都明白,而作者却在这个地方丢了一个问题:“回想一个自己的陷入 想不清楚 状态的案例,再回想一个自己的 行进中开火 案例,不限于工作场景或生活、学习场景。试着找出阻碍自己 在行经中开火的原因”。 刚开始没有太在意,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体验回答这个问题。
想不清楚状态的案例
PC100产品的3个LED指示灯的设计,对于电池电量/充电指示灯,产生了不同的设计意见:
意见A:快闪代表低电状态,慢闪代表充电中,常亮代表充满
意见B:快闪代表充电状态,慢闪代表低电状态,常亮代表充满
两种意见的产生歧义的地方在于低电到底是使用快闪表达,还是使用慢闪表达。我本人是比较 倾向于意见B,而且程序的设计、说明书的定稿制作都意见完成,都是按照意见B进行设计,但 是在这些设计好之后,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在“行进中开火”的案例
还是上面的案例,为了决定最终究竟该采用哪种意见,对公司的内部员工发起了一次小范围的投票表决,将A、B两种意见分别进行视频录制,然后放入调查问卷,让用户进行选择,最终大部分用户选择了意见A,因为快闪表达了一种紧急的状态,更适合表达低电的情况,提示用户充电。
阻碍自己“在行进中开火”的原因
1、不听取同事、用户的建议,觉得自己的设计就是最符合实际使用场景的
2、这个产品的细节也许没有那么重要,没有对产品负责任,觉得小细节不重要
3、产品发布日期临近,说明书、程序都已经发布并定稿,不想再做微小的调整,
怕麻烦,怕耽误产品进度。
通过前面几个步骤的练习,突然自己明白过来,作者在这个地方设计这个小的思考问题,是为了强调他所表达和传递的观点,是想让读者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他之前的经验积累,也是警示读者能够吸取这些教训。
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之后的收货
思考之前:
1、以前读书时,为了赶时间,忽略了作者的提问和练习,偷懒,不想思考
2、觉得没有什么价值,浪费时间
思考之后:
1、深刻理解作者传递的观点和经验,加深印象
2、通过对观点进行实践,认可作者的观点,产生良性循环,正能量,从而在
以后的阅读过程中更加愿意参与到这种提问的回答中,收货更多有价值的
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