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个问题。
如果你的儿女平时吃的,穿的,好的,先给你。有事让你帮忙出力,没事视你如空气,这样可好?
谁家的孩子,这么好?这算不错的啦,还能供养你吃喝,知足吧!
不如自己住,干嘛看人家脸色。以后他们成了家,绝不一块住。
养老院那么多,出钱把我送过去就好了。
趁还能动弹,打算攒钱买房子。
爹娘健在吗?有退休工资吗?父母身体好吗?有病吗?
最好没有父母,死了好,没有负担。
找对象,先看爹娘。
没什么不对的啊。都是这样啊。
拎不清了。价值观模糊了。
看看孔夫子说说该怎样处理父子亲情关系。
《论语 为政第二》有两则经典对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说的是:子夏向孔子请教孝之德行。孔子说:“如果尽孝者脸色不好看,有事的时候完备帮忙出力,有好的餐饮,先给长辈吃,难道就算是孝了吗?”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请教对孝的理解。孔子说:“如今讲孝的人强调的是养活父母,如果说养活,狗啊马啊,人们也是要养活它们的。如果没有了对于父母的尊敬,对待父母与对待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是不是很多人的心声?
夫子强调的是态度,即使你在吃穿饮食方面做得很好,如果面色难看,也难以使人快乐。
打住打住,这层次太高了。你凭什么对我说这些?
你不也对长辈这样吗?
我不也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吗?
你都不养父母,凭什么让我孝顺?
你对他们爱搭不理,凭什么要我给你笑脸?
很多父母,因为受不了脸色,选择独居,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
每个人,总有老的那一天,年迈后,因为脸色,又重复着上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乱象成为正常现象,一代代恶性循环。
别去指责儿女,他身上,就是你当年的影子。
过去,老人去世,要搭灵棚。灵棚两面挂的是24孝的故事,图文并茂。
祭拜的时候,行的是三拜九叩的大礼。
人们里三层,外三层,聚集在灵堂外面,看孝子贤孙行礼祭奠先人,那是极其隆重和严肃的事情。
孝子,那是要过关的。不孝的儿孙,家族大家长是故意为难的。
关不好过,是小事。丢人,事大了去了。
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以此给活着的人警示。
叩拜强调的是对先人、对祖宗、对天地、对生死,对亡灵的敬畏和深情,包含了“慎终追远”的厚德与担当,传承的是做人做事的道德规范。
现在,人死如灯灭,送到殡仪馆后,讲究新风尚,一切从简。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一温馨关系,被人类高度的城市化和地缘突破彻底终结。——作家北村
孩子只生不养,交给你,理所应当。
不给看孩子,老了别想养你。
不给奶粉钱,也不会给你养老钱。
当心!这些已经听进了孩子的耳朵,滋长在心里。
从此血液一样在身体里循环流动,成为下一代人的价值规范。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有些东西,还真是教不来的,比如孝道。
有些东西,还真是一学就会,比如对上不敬。
你只能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你做一点,将来才有人敬你一寸。
你不想改变,将来就不要指责,不要抱怨,不要把自己活得可怜兮兮。
看人最简单的方法,就看对待父母的态度。
那里藏着你的修养,你的真实人品。
这不但要求行为,而且要求动机,不仅要求实物,而且要求敬意。
无论你身居高位,才高八斗,还是富甲一方,家财万贯。
唯有真心,幸运才会光顾。
因果轮回。定数,就是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