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同学借了一个物品,昨天晚上还了过来,当时我也没在意,直到今天收纳物品时才发现物品的手提部位坏掉了……
一时间有些隐隐的失落。
物品虽然不是很贵重,但一直也是我喜欢的东西,但借出去后便被损坏,而朋友也并未告诉我。一时间竟不知如何是好。发呆了好一会儿,默默收纳了物品后,还是没好意思问朋友。但那种怅然的郁闷感却久久不曾消散。
莫泊桑有一篇小说《项链》,也讲述了发生在朋友之间因借还物品引起的风波。玛蒂尔德夫人为了参加宴会而借了朋友的项链,而项链在其使用期间却不慎遗失。为此,玛蒂尔德用了十年的时间,劳作攒钱还债,待还清后,却被告知此前借给她的只是一个假项链……
毕飞宇的《小说课》中,曾将这篇小说的背景与人名全部换成中国的背景,于是便发现这部小说的逻辑便显得不那么引人信服。
被改编后,整个故事大致变成了这样:一名女人因虚荣而向朋友借了名贵项链,中途遗失,也没敢告诉友人真相,为此她花费十年时间打工挣钱还下债务。
不让人信服的原因可能在以下几点:首先,既然女人虚荣,为何还要借朋友的项链,借的行为本身便打破了虚荣的人设。其次,项链遗失后,原本虚荣的人开始用了十年时间挣钱还债,而这中间未被其他人所发现?
其实,不被信服的最大原因,而是当今时代语境早已变化。在当下时代中,人与人间的诚信度大大降低,在这个背景下,这个以诚信为主要逻辑链的故事,未免有些虚假,诚信或许只是存在虚幻中的美好想象。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度究竟还有多少?例如早几年前的舆论热点“扶不扶”话题,面对风起云涌的碰瓷事件,不是大家不愿意做好事了,而是社会中碰瓷的人太多了。本是怀着做好事不留名、能把一把是一把的事件,却被倒打一耙,卷入纠纷,甚至把做好事者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些碰瓷者,恰恰是利用了人们的同情心为自己谋利益,但却造成了社会中诚信度的大幅度降低。于是,行善事的“做好事”者,也不再做好事,他们不想为此变成了“好事者”(四声)。
整个社会虽然在提倡要重视诚信,但实际生活中,诚信却逐渐成为纸上谈兵,被束之高阁。诚信的缺乏,归根结底还是源自人性中“私欲”的存在。曾经有人分析,为什么当下社会还未实现共产主义的大同理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当下的社会文明形态中人性的私欲,还未被真正祛除。当下社会仍旧是强调个人的自我成功化与精英化每个人都梦想成为有钱人、有权力人,虽然也不乏有人强调要接受平凡,但在大众的意识深处,还是潜意识地以“势力”的目光,从人的穿着打扮、社会地位上来判定一个人的尊卑。于是,虽然我们自小便接受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而文学作品中也不乏这些道德化的导引。多少人一遍遍地喊着“诚信、友善”,却又一遍遍的做出违背诚信的事情。人性中的私欲,使得人不断关注自身利益。当自身真正遇到自我利益冲突与他者、乃至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候时,大部分人还是愿意屈从利益而不惜失掉诚信。于是在这种背景下,文学作品中对于诚信的颂扬未免有些虚假。这便是《项链》故事被中国化改变后最不让人信服之处。
即使如此,仍然希望我们能被信任,也能诚信的对待他人。他人有错并即使认错了,我们要多去包容;自己有错了一定要及时承认,这样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多信任。人生一大之幸事便是遇到从不被背叛、从不被欺瞒。而这种关系存在的前提,恰恰是要彼此信任,讲求诚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朋友不小心弄坏自己东西,悄悄归还并不声张,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