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异类》早有耳闻,其中最著名的是它的10000小时定律。昨日终于阅读,真是令我脑洞大开。从引言部分就已经颇有意思。
引言
罗塞托小镇是美国的一个小镇,由意大利的小镇迁徙而来。引言部分揭秘了为什么在美国的罗塞托人不会患美国流行的心脏病。答案不在于运动,不在于饮食,也不在于遗传因素和地理位置,而在于罗塞托社会自身。这里的人们崇尚平等,富人不会浮夸炫耀,整个社会都愿意帮助失败者走出困境。祖孙三代共进晚餐,街上有很多惬意的面包店,那里的人们经常在街上散步,有空就会坐在门廊聊天。是一幅犹如桃花源般的和谐的图景。引言就已经写道,要超越个人范围寻找原因——要理解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要考虑他们的家庭和朋友状况,要追踪其家族渊源。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栖身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事实确实如此,人的生存环境很容易受到影响,犹如古人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有道理的,极少人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人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可磨灭。
第1章 马太效应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都要夺过来。”——《马太福音》
富有者因取得了更多的减税优惠从而变得更富有;成绩优异的学生因获得了更优秀的老师的知道,更多的关注,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冰球队9岁至10岁间的孩子中年纪稍大者获得了更多的指导和训练,从而变得更优秀。在社会学领域,所谓成功就是“优势积累”的结果。职业冰球队员一开始只比最初所在球队的队友好一点点,然而这微小的优势带来的机遇,扩大了他和那些队友之间的差距,随后差距与机会较低发挥作用,微小的差距被越拉越大——最终被选中的队员成了真正出众的天才。由此可以看出,天才并非一开始就表现出众,一开始他只是比别人优秀那么一点点。
我理解的意思为,越努力越幸运,刚开始,可能比别人成绩稍微好一些,但是获得了更多了机会,之后机会的累积,因为比别人好一些,很多机会会找到你,当机会成几何形放大时,会导致与别人的差距越拉越大。
第二章 10000小时法则
练习并不是为了让你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好,而是为了帮助你越做越好。
这里有个埃里克森的实验认为,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艰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10000小时。
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滑冰运动员、钢琴家、棋手等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000小时的训练。目前还未发现任何以为世界级的专家在其专业领域中的训练时长少于这个数字。人的大脑好像必须花费那么长的时间消化理解,才能达到极其精通的水平。
书中还举例了享誉全球的计算机科学家sun公司创始人比尔乔伊的例子,他1971年进入密歇根大学,从二年级起正式学习编程,加上每年的暑假,加上到伯克利后的第一年的日日夜夜。达到了10000小时。
甲壳虫乐队从利物浦去汉堡之后,在汉堡被逼迫超量演出,到了汉堡,他们每天必须演足8小时,所以他们必须寻求新的演出技巧,不然人们早听腻了。超量训练才使甲壳虫乐队脱颖而出。去汉堡之前,他们的舞台演出乏善可陈,但是他们回来后就变得非常出色了,不仅练就了超量演出时身体的耐力,还学会演唱各种各样的歌曲——从摇滚到爵士,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种类。他们之前在舞台上并没有什么风格可言,但是他们回来以后,他们好像忽然间脱胎换骨,汉堡之行造就了他们。
比尔盖茨,在大学二年级从哈佛缀学自己开公司的时候,他已经不间断的学习编程七年了。全世界有多少不到20岁的少年有盖茨这样的经历?“全世界不可能有超过50个人像我这样”所以还是时势造英雄。
冰球明星、甲壳虫乐队、比尔乔伊、和比尔盖茨他们都身具天赋,不仅有非凡的才能,还有非凡的机遇。
以上是我对《异类》的第一章、第二章的部分读书笔记,我个人觉得这本书还蛮有意思的,后面几章还讲了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为什么大韩航空为什么之前空难这么多,后面又是如何逆转。还有我们亚洲人为什么数学这么好,原来与我们的文化及稻田文明有关,这些都让我重新对自己、对教育、对文化,有了另外一个视角,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明天在写后半部分的读书笔记,相当于个人对这本书的又一次阅读与总结,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