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农历新年假期结束了,新一年工作与生活正式开始了。
因为生长在双职工家庭,从小就生活在稳定规律的生活中。退休前的父母上班下班有双休有节假日,学生时代的我上学放学有节假日有寒暑假。所以,在我的概念里国家的法定假日一家人都是在一起度过。到过年的时候也是,习惯了大部分时候在爷爷家吃年夜饭。爷爷还在的时候,年夜饭都是他准备他掌勺,他会提前列好菜单,凉菜、热菜,要准备什么食材也都写得清清楚楚。除夕的下午,大人们会包好多包着硬币、年糕、红枣、奶糖的饺子,吃完年夜饭各家带一篦子回家初一早上下着吃,看谁吃到的硬币多,图个好彩头。
小时候,如果是去在另一个城区的外婆家过除夕,吃完年夜饭,我会和小表妹跑去超市买一堆零食,在手拉手走到她家,俩人在房间里吃零食看春晚,看完春晚还不睡,还要看当时的上海台放的搞笑的香港电影,直到看到困得睁不开眼为止。初一的早上,睡到自然醒的我们差不多都是到了快中午了才起来,大人们早都在外婆家等我们一起吃午饭了。
爷爷去世后,年夜饭改成我的姑妈姑父准备,到了除夕的下午,几家人陆陆续续到姑妈家,电视里是央视的《一年又一年》,忘记了是哪一年开始有的这档节目,只觉得大人们准备着年夜饭的场景陪着电视里介绍着天南海北过新年的景象、穿插着春晚后台的准备情况,好似一种过年的仪式感,都是我记忆中的春节时刻。
年夜饭时间,厨艺不错的姑父总有那几道拿手的固定菜式,热气腾腾的牛肉粉丝锅边围绕着鸡鸭鱼肉,当酥脆的锅巴被滚烫滑嫩的爆炒虾仁浇下去的那一刻,“呲啦——”声伴随着咸鲜的香气,告诉我又是一个新的一年。
回到家,看春晚。妈妈一般是坚持不到结束就睡觉去了。快半夜的时候爸爸会拌上他最拿手的一道凉菜,下好饺子,准备好鞭炮,初一的到来。
这几年,这些对我而言延续了多年的“传统”,开始慢慢改变。工作、结婚、生子……每一个小家庭都在发生着变化。
当年和我一起半夜吃零食看电视的小表妹定居在国外,结婚生子,一年大概能回国一次。当年大年夜手拉手走在漆黑的弄堂里的两个小姑娘都已成了孩子他妈。
和姑父一起配合准备年夜饭的姑妈在18年突然离世。这猝不及防的变故,在这一年里每每想起不免伤感。去年的家庭聚会照片里还在的那个笑容已经永远地离开了大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中有新成员的加入、新生命的诞生,也有不可避免的离开。才意识到,生活总是在循环往复——打碎循环——建立新的循环——循环往复中一点点前进。我记忆里的“传统”会慢慢演变,甚至消失,建立新的“传统”。
就像现在,这两年的春节都是跟着老公带着孩子在离家千里的婆婆家度过。老公家里亲戚多,春节期间不同于我家几顿聚餐就能集合所有家人。他们得花上好几天走亲戚,提着大小礼品到三大舅七大姑八大姨家挨个报到,先去哪家后去哪家也颇有讲究。过年期间办喜事的也特别多,因为这个时候是亲友最齐的时候,帮忙的人也多,够热闹。对于我老公来说,这些就是他的过年“传统”。而这些也会成为我未来回看现在时的记忆。就像女儿和这里的亲戚家的小伙伴在雪地里的嬉闹、玩乐时滑倒弄到身上的泥浆、夜晚一起放的烟花、隔三差五热闹的集市、和千里之外的外公外婆每晚的视频问候……也会成为她的过年记忆。
“传统”不会一尘不变,因为时间在推进、生活在向前、人生在成长。但“传统”的内核不会变,那就是对幸福、对顺遂平安的希望与祝福。那些已经变了的“传统”成了记忆里美好的过往,也更加让我珍视现在围绕在身边的家人,因为,变是无常,而“无常是常”。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打卡第5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