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说三件与孩子安全有关的事,它们都离我很近。
事例一:
上周六,我们一家三口到附近的绿博园玩,那儿的亲子沙趣园澄儿最喜欢。
到了沙池一看,里面乌泱泱都是人,基本上都是拖家带口而来,比赶庙会还热闹。
沙池四周是滑滑梯,大大小小的孩子奔东奔西,爬上爬下,没有一刻停息。大人们也跟着忙个不停,生怕孩子磕了摔了打架了。
澄儿玩了一阵沙子后,就爬上了一架滑滑梯;那儿,已经有几个排队的孩子了。
沙池里人满为患,我照顾澄儿的同时,澄爸就坐在远处树荫下看行李。
突然,我听到一个女人的大叫声:“×××、×××……”边叫边大声讲着电话。
听话头,大约是孩子丢了!她正和朋友分头在找,都没找到。
挂了朋友电话后,女人开始拨打110。
她努力克制自己的哭腔,对着电话那头描述孩子的体貌特征和失踪时间……可能是失踪时间太短,电话很快就挂断了。
她又哭着喊起孩子名字来……走几步便停下,大叫后环顾四周,看看有无应答。
等待应答的时刻真是漫长。女人一次次等待,换来的都是失望。
很快,她就走近了我,在离我不足五米的地方停了下来。
听她一遍遍呼唤孩子名,句句好像扎在我心上。同是当妈的,她的难好像快要发生在我身上,我也忍不住跟着她着急掉眼泪。
急忙寻澄儿,他此时已站在高处,就要滑了……
我想喊澄爸来帮她找,可怎么也看不到澄爸的影子。
就在女人惊慌失态时,远处传来“找到了,找到了……”的声音。
女人遥遥一眼,便停下了叫喊。之后她一动不动,静待孩子被提溜了过来……
带她孩子来的大约是女人的亲戚。亲戚提溜着孩子一路责骂。孩子走近后,女人一把抓住揽在怀里,母子半蹲在沙池里抱头痛哭……
我看了心酸,擦去泪痕后,澄儿已经滑下来了。
事例二:
刷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触目惊心的状态。
大意是,一岁半的孩子被不小心打碎的茶杯扎伤,手上被扎出一条七八厘米的血口子,之后辗转医院,手术并住院。
朋友称这次事故为“医院惊魂”。
事例三:
这是发生在澄儿身上的事。
前年回老家过春节,那时澄儿刚满十个月。
天冷,家里生了炉子。
家里的炉子是带烟管的那种,类似下图这种。
这种炉子可以烧柴烧煤,燃烧中通过炉子和烟管散热取暖。
炉子有隔热性。所以,燃烧的过程中,主要散热的是烟管,其表面非常烫。
澄儿那个春节就被烟管烫了一下。事情大概是,他被抱着走时,右手背擦到烟管了。
孩子突然就哇哇大哭起来。
那是我第一次遇到孩子烫伤,全家都手忙脚乱。
家里老人一边责怪一边想着找药。当时我手头带有澳大利亚木瓜膏和泰国青草药膏,慌乱之余,涂了凉性的青草药膏。
澄儿当时并没有太哭闹,看他很快又精神起来,我在心疼之余才稍稍安心。
那时,一心担心他会不会留疤。所以,就用手机拼命查,结合烧伤级别一再观察对比。
后来,孩子手背起泡,看了村医后被挑破。
后来的后来,我一直用青草药膏给他抹,慢慢结痂又脱落,用了将近三个月。
2
前面三件事都跟孩子安全有关,是所有家长的痛处。
现在新闻里对拐卖儿童多有报道和提醒,人人自危,家长防卫意识都很强。加之现在很多城市里到处摄像头密布,拐卖孩子的事并不那么容易发生。
所以,那天看到女人在公园里寻孩子,我为她伤心之余也知道孩子丢失的可能性不大。
而事例二和三,它们都在发生在熟悉地带不经意的瞬间。
类似的危险还有烧烫伤、擦伤、动物咬伤、溺水、食物窒息、电击伤等。
这些危险通常存在于家中、学校、路上,这才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危险,也是最容易被家长放松警惕的地方。
就比如让朋友孩子受伤的玻璃杯,烫伤澄儿的烟管,这真是个体生活中太过寻常的物件。可是,不到危险发生的时刻,我们的神经很少会在那里停留。
3
怎样在生活中防范可能发生的危险?
我总结了五条建议。
一、排查家中可能的危险。
这应该是特别针对小宝宝的。
将可能引起危险的物品,如玻璃杯具、陶瓷杯具、刀具、尖锐的硬物件统统收拾起来,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有条件可以上锁。
将家里的桌角或者桌边用防撞条和防撞桌角包起来;插座安上保护盖;将容易推倒或者掉落的物品重新收拾……总之,收拾起你能找到的所有危险物。
这里特别提醒一点,排查时请以孩子的高度和视角。比如孩子爱爬,大人最好爬着将家里检查一遍,因为大人比孩子高太多了,孩子看到的大人不一定就看得到。
二、向孩子展示危险和原因。
我不主张动不动就是“不许碰,不能拿”,孩子探索欲强是好事,这样简单直接的说“不”,既容易挫伤孩子的好奇心,也无法让孩子明白个中原因,更会降低家长的威信,孩子越大越不听。
所以,我鼓励向孩子展示危险,解释原因,能直接提供感官接触最好。不过,这更适合一岁以上宝宝,太小的孩子,大人可以直接制止。
举个例子,澄儿八个月以后对火特别感兴趣,特别是他会走以后,常常跑到厨房看我做饭。
看他总盯着液化气灶,我就告诉他,这是火苗,能把饭菜煮熟。为了增强他的感官体验,我还握着他的手靠近,感受热度。
他满足以后,我再解释火的危险性——不能离得太近,会烫伤。同时。借助绘本和卡片里火灾的画面强化认识。
逐渐地,我又多次向他展示开火和关火。他也经常用手触摸,触摸中,不用我多说,他就很小心。
热锅的蒸汽我也这样展示和解释。
这种方式澄儿很能接受。既满足了好奇心,也学到了一些东西。
其实,家中厨房是孩子安全的重灾区,切割伤、烧烫伤基本上集中在此。
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肯定不希望孩子以后不做饭不切菜。既如此,对待孩子和“火”与“刀”,家长一开始就要理性。千万不要在孩子一接触危险就一刀切——“不许碰!”
三、遇到小动物,家长提前问。
几乎所有的小孩子遇到猫猫狗狗,都会忍不住去摸摸吧!
澄儿就是这样,一出门,遇到猫狗就改道,追猫逗狗,乐此不疲。
除了猫狗,鸡鸭鹅猪牛羊,哪个孩子看到都要停下来。
被咬伤怎么办?这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
我的做法一般是分两种情况区别对待。
1.有主的动物,先问主人动物攻击性如何。若主人说没事,我就放心让孩子近前。当然,也是在一边观察着。通常,澄儿要么追不到,要么被猫狗的热情吓得退缩。总之,近不近前娃判断,阻人快乐的事我慎做。
2.流浪的动物鼓励孩子远看,谨慎陪他前往,根据情况随时撤离。同时,找不到主人的动物视为流浪动物。
四、适度放手,给孩子受伤的机会。
家长有一种心态就是怕孩子受伤。“怕”字在心,有些家长就特别爱说“不”,不许爬,不许走,不许摸等等,对应的是,一见到孩子流血摔倒就紧张兮兮,甚至大惊小怪。
这真的不利于孩子成长。
我很主张对孩子适度放手,让他去摸、怕、滚、打,哪怕受点小伤也不在意。
不过,这里的适度很重要,我理解的适度放手是,在家长能忍受的危险范围内放手。
这里需要家长事先评估危险。
比如孩子在游乐场玩攀岩,家长需要先判断若真不慎摔下,孩子会怎样。如果这种伤害程度家长无法接受,那就阻止吧。
不过。我真的希望家长能够多节制自己内心保护孩子的冲动,相信孩子的判断力。相信孩子的勇气来源,相信孩子有回避风险的意愿和能力。
即使孩子真受伤了,这也是一次成长锻炼的机会。孩子避险的能力也需要实战提高啊。
五、储备应急知识,以防不时之需。
我相信很多家长看到我对澄儿烫伤的处理都要笑我蠢了。
因为,烧烫伤后第一步明明是把伤口放在流动的冷自来水里冲啊!
可当时我竟然不知,居然一心想着多少年后的事——留不留疤。
我真是对那次事故的处理很悔恨。
同样,擦伤后也是首先要用凉水冲。还有孩子被食物噎到,可能需要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真发生了,时间就是命,家长能学会,那就太好了。
这里真的要再次推荐《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这里面对我前面提到的常见危险都有详细的治疗和预防方式。
4
对于孩子安全的思考让我想起一首歌:韩红的《天亮了》,其创作思路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马岭河风景区发生了一场灾难。
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带着两岁半的儿子正在坐缆车。突然,正在运行的缆车发生坠毁,在缆车坠落的一刹那,两夫妻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结果,儿子只是受了点轻伤,幸存下来,而夫妻俩却先后死去。
第一次听《天亮了》是在读大学期间,那时,我特别为这几句泪目:
“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风险。”
每听一遍,心头湿一片。想到我的父母哪天若去了,我该怎样孤独地活在人世。
如今,我结婚生子,再听这首歌,想起背后这个故事,只觉得同命相怜。若真到了要我在自己和澄儿之间做生死选择时,我必然舍我,保他。
我不知道这种舍生的动力来自哪里,可我知道,世间父母大抵相同。
事实上,我们绝大部分人一生中都不需要做这样的生死抉择,我们更常遇到的是寻常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娃被狗咬了,开水烫了,打架流血了,等等,这样的琐碎需要花去很多精力。
所以,为人父母,更需要的不是随时赴死的决心和准备,而是应对琐碎日常的态度和用心。
比如:陪孩子时全心全意不玩手机,学会几项急救知识,日常里教孩子识别和应对危险……这才是真正磨人的地方。因为这些事情,每一样都繁琐又耗时,很容易让人心生怠慢。
可这种态度和用心,偏偏又极为重要。
说到底,养育子女,又哪里有捷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