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行板之一《凭“君”传语报平安》

                    凭“君”传语报平安

听孩子读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不知怎的,竟生出一阵有关人际联系不断变迁的翩翩遐思。这诗中的“君”,当然是指人了,是诗人所托的信使。古时相互联系极为不便,所以有“鸿雁传书”、“鱼传尺素”的美好幻想,在现实中就只能托人带信了。想那李白见不到好友王昌龄,只好借"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表失落;苏轼见不到弟弟苏辙,只好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排遣了。多少至爱亲朋为此而“生死茫茫两不知”了。

我却有幸生活在了这“君”不仅是指人的时代。

当然也指人。

解放初期,县区两级都有通信员,将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传达到下属的合作社乃至更基层机构。记得到我父亲当大队长时,这类通信员还有着呢,不过逐渐由骑自行车乃至摩托车代替步行了。

我能模糊记事时,上下单位的联系一开始由手摇电话唱主角了。当时大队队部守值班电话,可是一个日常的重要任务呢。而老百姓之间交往,还只能继续靠着人了。一般情况只好基本不联系,真有了红白喜事之类的大事,那就必须接客了,远近该接的亲戚都得接到。忙不过来?那就请户族近门的帮忙跑路。

无事不登三宝殿?不一定的。关系再铁的亲朋好友,久不联系,恐怕也要生分了。又没别的联系手段,不“登”又咋办呢?我高中时代相与的几个哥们姐们,假期里就是这样串门子的。有时要想聚一聚呀,那就得一人先上一家,再相邀到另一家,三五好友终于凑到了一起,说不定已是两三天这样“滚绣球”的结果了。真不容易呀!

八九十年代,可正是我风华正茂的时光。写信,是我的最爱。上学呀,打工呀,邮递员叔叔成了主要的感情粘合剂了。要赶时髦?家里装部电话呗!

九十年代末吧?一位分到城市工作的大学同学约我去玩。去了怎么找哇?他说不要紧,他身上带有电话。打公用电话倒是很方便,但身上怎么能带有电话呢?见面才知道,他身上别了个大家伙,叫大哥大,还带了个小不点,叫寻呼机。这位好友后来移居国外了,从此没了联系。要是能预知,没过几年,手机这玩意就满天飞了,恐怕就不会留下音信杳杳的遗憾吧。神州行不行?那就全球通嘛!

时下的潮男潮女们可就更美气了。可视电话,网上视频,哪怕远隔重洋,也可以零距离煲电话粥啰!

人际联系可真是越来越方便了,再也不必有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无奈,再也不必似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自慰,当然也就没有了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的痛苦吧?凭“君”传语,报的又何止是“平安”呢?

快乐沟通的同时,可真得感谢这与时俱进的“君“哟!

附注:本文为建国六十周年而作,特晒出来做个纪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唐诗三百首详解(一 行宫 唐代:元稹(yuán zhěn)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译...
    汉唐雄风阅读 11,816评论 4 29
  • NSURLSession类以及相关类为通过HTTP下载资源提供了一个API.这个API提供了一系列丰富的代理集合,...
    郭苒阅读 4,647评论 0 9
  • 台上节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筱熙看着主持人亦凡,而不远处又有一双眼睛盯着筱熙看,那就是小武,眼看着下一个节目就是小...
    哆啦B梦666阅读 4,587评论 0 0
  • 书不是你想看就能看的,我们常说有始有终。但是像考证这一类的看书真的有各种因素影响着你。生活琐碎的事如果你能处理好那...
    尼古拉斯小王阅读 3,064评论 0 0
  • 11.26. 广州,入冬的标志就是这毫无征兆的雨。下雨天的周末,在家里喝茶读书再适合不过。 中午接到电话,之前预约...
    章鱼姑娘阅读 3,27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