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爱看书,但我一般都不会跟风选书,所以《三重门》火爆的时候并没有特意买来看过。
后来上高中时校图书馆青春类书籍丰富得很,而我那个时期看的书都以图书馆能借到的为主,记得借过一本名字大概叫做《挺好的》,看完后才借到韩寒的《三重门》,翻看时愕然发现《挺好的》里的角色设计,剧情设计都几乎脱胎于《三重门》,但翻看了实际出版日期,是晚于《三重门》的。
两本剧情我都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感想:两者一对比,《三重门》精彩的多,《挺好的》就像东施效颦一样没味道。两本这么像的小说,难道不是抄袭吗?可的确没有一句话是一样的。
如果说《小说课壹:折磨读者的秘密》是传授小说文体套路的理论课,那么《小说课贰:偷故事的人》就相当于使用技巧的实践课。
副标题“偷故事的人”在《小说课壹》就已经被提到过:
在创作的世界里,“偷”比“借”好。因为借了,你得还回去;而偷了,东西就永远是你的了。
让我们看看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是怎么指导学生“偷”故事的。
三分钟内如何说完一个故事?
你只要掌握“七个问题的公式”就可以做到↓
问题一: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问题二:他的“阻碍”是什么?
问题三:他如何“努力”?
问题四:“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果)
问题五:设置超越努力的“意外”改变结果
问题六:意外发生后,情节如何“转弯”
问题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
留心一下,你看过的商业电影,是不是99%符合这个公式?
《小说课贰》中多次出现了以下两句话:
①每告诉孩子一次答案,就剥夺一次他们学习的机会
你有没有发现,虽然小朋友的阅历少,但是想象力永远是最丰富的?
这是因为,他们的年纪导致他们的思维不会轻易地被规矩绑死。
只要你掌握这个关键点,也可以一直拥有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许荣哲在他的创作课上,就很喜欢用些经典故事的框架让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头脑风暴。
比如安徒生童话《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里,老头子去市场卖马,路上用牛换了马,又用马换了羊……最后只换来一袋烂苹果。老头子回家前遇到两个有钱人,他们嘲笑老头子换回的东西回家一定会被老婆骂的,谁知道老头子很自信的说:他老婆不但不会骂他,还会亲吻他,并且说’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有钱人不信,用一袋金币打赌跟着老头子回家,没想到老太婆真的像老头子说的那样亲吻并称赞了他。最后结局:老头子奇迹般地用一匹马换得了一袋金币。
许荣哲刻意隐去了每次的交换场景,仅是利用这个故事框架引导学生们去发挥想象力,设想每次交换老头子是为何认为这些看似不对等的交换是值得的,结果学生们给出的答案甚至比原著更精彩!
如果看到精彩故事时,你只是惯性接受作者设定的思路,那你仅仅只是在看故事的读者。
把自己的身份转为作者,发挥你的想象力,设想如果是你的文章,会怎么写?
“偷”故事就是这么操作的。
②重复的魔力:好问题问三遍
如何写出像洋葱一样,充满层次感的故事?
作者许荣哲在《小说课》中举了三个作品:《珊珊的月光》《犹太女孩的三个答案》《爱没有明天》
它们的共同点是:同样的问题,总是在作品中重复出现,但每次对应的回答,并不相同。
拿《犹太女孩的三个答案》剧情来解释最浅显易懂:
犹太长老的五岁女儿,希望长大后像父亲一样做长老,但是他们的国家规定,只有“男人”才能当长老。
女儿不能理解,于是父亲问了一个问题:一对双胞胎进入烟囱打扫,出来之后一人脸黑,一人脸白,谁会去洗脸?
女儿第一次回答:黑脸。
父亲直接摇头:你完全没有当长老的素质。
女儿第二次回答:白脸。
父亲点头又摇头:你有一点点当长老的素质了。
女儿却还第三次叫住了父亲,问:为什么双胞胎明明进了同一个烟囱,出来以后却一人脸黑,一人脸白呢?
这回父亲脸色大变,说:“你拥有当长老的素质了,你很有可能是我们国家第一位“女长老”。
同样的问题,三次不同的回答,让故事内涵在读者的思考中有了洋葱般的层次感。像女儿一样打破常规,用“为什么”来思考的能力,你也应该掌握。
经典永远“偷”不烂
书中还提到了世界经典推理小说第一名《无人生还》,是它开启了以“密闭环境””各怀鬼胎“”大屠杀”为主要元素的推理故事。
我曾在无数的小说或者影视中看见同样的元素:
电影《大逃杀》
游戏《弹丸论破》《九人九小时九房间》
电视剧《轮到你了》
小说《亲爱的阿基米德》
他们虽然都与《无人生还》拥有类似的基本元素,但每个作品又有他们独特的精彩之处,从而也让他们成为各自领域令人难忘的作品。
而不是像我开头提到的《挺好的》,只能让人感到东施效颦。
这就是“偷故事”。
抄袭是绝不能做的,借鉴并不能帮助你提高自身水平,而偷故事可以让你成就自己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