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在公司,一会到一些情况,导致任务没能及时完成,或者没能拿到预期的结果,我们在向领导、同事、有时候甚至是客户,需要进行一些阐述或者解释,也有的时候就是需要进行针对这项工作的复盘,但这个时候如果处理不好,非常容易给人留下一种:他就是不想好好干,就是在找借口!的印象,那,如何避免给人留下这种推卸责任的印象呢?
态度决定一切,好态度是避免给人留下推脱责任印象的首要前提
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工作没能获得预期结果的情况;
如果这个时候沟通的方式不对,就会很容易造成一种“你就是在找借口,你就是在推卸责任”的印象,那如何避免呢?
最主要的是我们在沟通中的态度,我们自己的态度是决定对方如何看的首要因素。
态度要诚恳,尽可能的保持客观,
如果必要的话,承认自己存在一些错误,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没必要把莫名其妙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这里来;
其次,尽可能保持客观中立的分析,提醒领导,这个事情推进的过程中,其实是缺少了一些条件的,最开始可能觉得这些条件没那么重要,但事实上,这些条件对于成事儿还是挺有作用的;
再进一步,我们可以用客观的态度和语气,给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建议。
做到这几点,大家基本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客观事实上,而不会纠缠责任和推卸责任的问题这里了。
适当表现出责任心,也是避免给人留下推脱责任的感觉的重要方式
前边说的是已经到了事后回顾的情况下,保持客观的态度是避免给大家留下“推脱责任”感觉的方式之一。
其实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在工作推荐的过程中,实际的表现、实际的付出到底如何……
谁都在自己的心里有一杆秤,就好比,在读大学的时候,班级里那些人在义务劳动的时候是肯干的,那些人是耍滑头的,每名同学其实都是非常清楚的,偶尔会有一些老师一次两次搞不清楚,但几次下来,老师们心里也是清楚的……
所以,我们最好的表现方式,其实是在平时,工作的过程中,就表现出责任心,跟住每一个时间节点,做好每一项必需的动作,采集过程中的数据,及时形成工作报告,及时发现问题等等……
工作从来不是一场秀,几分钟就结束了;如果你会在这里工作超过3个月,那就在平时就表现出对于工作的责任心吧,这,才是给人留下“负责任”的印象的不二法门。
减少双方的信息差,可能让对方不继续站在“你就是在推卸责任”的立场上
但是,有时候我们在工作中,也会无缘无故的躺枪,明明这个事情我是辅助的角色,但是在没有拿到预期结果的时候,他们非得说,这个就是你的责任……
这种情况如果真的发生,你也不要着急,先等对方把话说完,他只是表达了他的观点,大概率,是他并不知道这个事情不在你的职责范围;
在他表达完之后,你也可以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
这个时候,你需要,尽可能先整理好自己的语言逻辑,简单清晰的阐述一下,这个事情过程中,你参与了多少,做了哪些工作,哪些工作前边并没有在你的职责范围内;但是,也要跟上一个态度,如果,需要把这个职责给到你这里,你是准备接下来如何做?或者,需要你的老板们给出怎样的支持;
因为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他们可能看不到你的视角,不太懂你的难处;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职责,并且给出积极合作的态度,就可以减少你们在这方面的信息差,让对方理解你的态度和立场。
寻找欠缺条件的解决方案,让大家聚焦到如何拿到预期结果上
多数情况下,我们在工作中都不可能等到“万事俱备,东风也来”的情况的。
所以,在工作中,因为缺少条件,或者在进行的过程中条件变化,导致拿不到预期的结果,应该还比较常见的。
大家进行复盘,往往也是出于“未来我们还想做的更好”的出发点的。
所以,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帮助大家,一起找到欠缺条件的替代条件,或者找出欠缺条件的替代解决方案,
比如,我们准备出去团建,原来准备乘飞机去,发现飞机的时刻不理想,那我们可以考虑换成高铁,又或者干脆变成近郊旅行的方案;毕竟,我们的目标是,达成团队的深度理解和相互信任,而不是出去玩本身;
让大家快速聚焦到我们的预期结果上,而不要纠缠在一两个条件上;
注意力的转移,可以避免让大家去纠缠那个责任问题,也就不会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你在推卸责任了。
有时候,大家其实都明白这个事情必然是这个结果,所以,可能直接承担责任是更好的选项
工作中并不是每一件工作都可以做到完美无缺,不是么?
有时候,真的会有一些工作,它就是只能是那样的结果,或者,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个工作不然就是这样的结果,那这个时候,我们也不妨就直接承担责任好了。
毕竟,工作不是一场几十分钟的秀,而是长达数年、甚至直至退休的,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退出的一幕长剧,
中国有句老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这么长的时间里,你是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还是个不承担责任的溜肩膀,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呢,
也许是你自己的责任,也许是你在帮助团队承担责任,也许是你在帮助你的老板承担责任,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过程中,其实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必要的时候,承担责任,更加会给周边的人,留下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