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工作室往北新桥走的路上,恰好遇到小学生放学回家。一个带着眼镜的小男孩,约莫八九岁的样子,蹦蹦跳跳的跟在他父亲身后,眼睛则不停地向身后的方向张望。
不一会儿,他挥起手,朝着他的小伙伴喊着:「再见!」
三十米开外的声音回应他:「再见——」
他继续:「再见!」
「再见——」
他们俩就这样一来一回,七八个回合。
每一个「再见」都用尽全身力气,每一个「再见」都响彻晴空,每一个「再见」都带着也许再也不会见到的牵挂。
我看着他天真的表情,忘却了他的声音在城市街道上的聒噪。脑子里浮现的是《哪啊哪啊神去村》(导演矢口史靖)这部电影。
为什么呢?
电影里,村子里的人们再见的方式与遇到的小男孩一样。分别的人朝着彼此大声的呼喊「再——见——」。一遍又一遍,不觉疲惫,不觉厌倦。
大约也是因为在乡间生活过一段时间,当时看到这个桥段的时候,泪花在眼眶里转。
乡下的人说话大声,因为喜欢朝着山那边的人呼喊。而每一次的呼喊,也是在对着旷野、树木、大山与河流呼喊。
对类似的日本电影有觉知,起源于大学时代看的动画片《回忆点点滴滴》(高畑勋导演)。当时看习惯了好莱坞的三段式,或者欧洲的沉闷人文挖掘内心式,对于日本溶化在时间里琐碎小清新还不大适应。
随着年岁渐长,观片数量与走过世界的地点变多,慢慢的,变得越来越喜欢这种淡淡的流淌在生活里真实又细微、不那么强烈戏剧效果的表达。
日本擅长表达生活里的琐事。
电视剧有从众所周知的《深夜食堂》到讲述中年爱情的《倒数第二次恋爱》;从最近火红的《东京女子图鉴》到《曼哈顿爱情故事》;从《海女》到《家族之苦》……
电影领域有个是枝裕和,他的《海街日记》红透半边天,随后又来了一部《比海更深》……
动画片就更加不用说了,不胜枚举,此处就不举了吧。
不同的人看电影,被触动的地方总不大一样,程度也不一样。
之前有个朋友看完《山河故人》,给我信息说:看完之后哭了好几天,萦绕在心头的悲伤久久不得离去,看完电影的那一周,一想起来就难过。
感受这东西其实很难沟通:你说的疼和我说的疼也许完全不是一个程度。
我一直觉得看一部电影,每个人得到的共情与共鸣不尽相同。能在心头留下痕迹就好。有人因为一句台词被触动,有人因为角色的动作或做事的方式被触动,有人因为某种情绪,有人因为一些场景……
而不得不说的是,日本人做生活类的电影沿袭了他们精致的精神,深刻的情感也能通过浅显的动作传达出来。
当时看完这部电影,我就截了上面的图,分享给我的几个姐妹。跟她们说:「等咱们老了,一起去村口打麻将。就像这样愉快的度过一天。」
当然这部电影绝对仅仅是触发了我对美好的未来麻将生活的希冀,还有很多很多很多。
比如,大量的「裸戏」((__) 嘻嘻……)
比如,帅了一脸的左一:
比如,山清水秀小清新:
啊呀,太多啦。去看吧,亏不了!
了不起的霓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