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听了学校举行的十大歌手,里面有好多好多好听的声音。借用了室友工作人员的便利,拿到自己非常喜欢欣赏的歌手的微信。立马就发出了添加微信好友的申请,等待回复的过程是漫长,既希望对方按下“同意”键,又纠结人家一通过要怎么去“搭讪”。
差不多等了整整一天,自己都快觉得没戏了。突然弹出一条消息:“对方已通过您的好友申请。”
望着对话框,我立刻发去了一句寒暄,然后简单的表达了一下我的仰慕之情。尽管那些话客套的我自己都要犯尴尬症了,对方还是友善的一一回应了。十句话吧,大家都能明显感觉到聊不下去,毕竟面都没有见过会有什么好聊的呢。就这么对话悄然终止,那个头像的那个小红点就再也没有弹出过了。
然后,偶尔跟朋友聊天谈起身边厉害的人,还要假装云淡风轻的样子,“诶,我有她微信惹”,仿佛有了微信,彼此就好像很熟的样子。后来,我又陆陆续续加了一些帅哥美女有才华的人,哪怕一面之缘都没有。也许出于礼貌,彼此寒暄几句之后,就这样静静地躺在了别人的通讯录里。除了拥有了一个窥探别人生活的机会,我和这些厉害的人依然处于两个平行空间。
美丽的人仍旧发着去哪玩了什么,去哪吃了什么。厉害的人仍旧分享着又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又干出了些什么成绩。而我的朋友圈,也仍旧发着一些无关痛痒的生活琐事,考试周来了怎么抱佛脚,食堂的菜怎么黑暗料理。跟别人精彩纷呈的生活比起来,我就像一个大写加粗的low逼。也许这些网红,哪天刷起朋友圈,突然发现我这个无名小卒,大概也会感慨到底当初是为什么加了这个人。多庆幸他们出于礼貌,至今还没删我好友。
微信里不认识的人多起来,不知从何时开始,每条朋友圈都设置了分组可见。把自己不同的方面给不同的人看,生活的抱怨吐槽甚至都不敢开放给那些牛逼哄哄的人看,而自己又没什么值得好夸炫的东西。大概我的朋友圈在他们眼里就是一片空白,我就这么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旁观者”。
看到了更多不一样的生活,让人艳羡的生活。那种拥有很多很厉害的人的微信的成就感渐渐被心理的落差所取代。那种原来生活可以过得像他们那么美妙的新鲜感变成了我大概永远也不可能拥有这样的生活的挫败与沮丧。赞赏着他们的勇气的同时,又只敢窝在手机后面看这些优秀的人依旧优秀着,而自己,仍是那个随波逐流的普罗大众。
现在微信里除去工作关系能够纯聊天的人,掰着指头都能数得过去。曾经饭一起吃,觉一起睡的同学朋友,从刚分开的天天聊天到后来只有求赞求转发才会蹦出来头像。当初的点赞之交,最后寡淡的连虚情的赞都不愿意点了。有多少曾经无话不说亲密的人,就这样默默的永远安静躺在了通讯录里。只能从朋友圈里才能知道他的近况,甚至你连他的朋友圈都看不了多少。
日复一日的刷着朋友圈看着别人的生活,谁又分手了,谁又有了新欢,谁又得了什么奖,参加了什么项目,谁又拿到了哪个名校的offer。而我,并没有在他们光鲜亮丽的生活下多增了几分光彩。我还是那个我。
人脉,不会因微信朋友的数量而增加。而我,也不会因为加了许多厉害的人,自己就变厉害了。
经常会有人指责什么事都发朋友圈的人,或许是一些炫耀,或许只是一些鸡毛蒜皮。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是指责的人的问题,别人要活成什么姿态与你何干。别人分享吃的玩的,你觉得别人炫耀。别人分享家长里短,你又觉得这个人无聊,小小的事情都要发一条朋友圈。但这些指责的人不知道,只是因为别人的分享生活的方式和你有偏差,就要产生偏见,这样狭隘的人才真是可怕。
曾经有一段时间,受网上一些鸡汤文的影响,说什么别什么事都要发朋友圈。于是乎,我就不敢乱发朋友圈,怕被别人觉得我是个浅薄的市井小人,后来我真的是憋得慌。想要吐槽一下,想要吐露一下一些心情,却还要思前想后,要怎么措辞,要怎么分组可见。真真是累,一段时间下来,我还是恢复了常态,变回那个想发什么就发什么的话痨。说到底,还是做自己最舒服。别的人要怎么想就随他们吧,其实也没有什么人会真正在乎你。
微信好友是一种奇妙的生物,是那种最熟悉的陌生人,知道你的一切动态,却也许你们连面都没有见过。朋友圈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一颗小行星,在各自的轨道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