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孩童时记忆里没有关于元宵节的,真正亲身体验的元宵节是工作以后,那是让人落泪的宏大场面。
通常过了初五、初六,空气里就似乎在酝酿着什么。到初八,街上时有敲锣打鼓飘来,一队队花红柳绿,敲锣打鼓声中,扭着舞着,到单位大院来了,早备好鞭炮声声热情相迎。
踩高跷的长腿大侠们每完成一个高难动作,会有热烈掌声;那划旱船的是一对对出场,烈焰焰腮红,绿荧荧衣着,将民俗演绎到极致;骑毛驴的总是老两口,女伴嘴角涂一个乍眼的大黑痣,身体夸张地扭出副害羞状,夸张地秀恩爱,博得观者阵阵回应……秧歌、耍狮子、踩高跷、太平鼓、舞龙等精彩纷呈。
看楼上楼下高高低低的同事,还有四周瞬间聚拢的观众,大人小孩洋溢着节日喜庆的笑脸,演者,观者无不痛快淋漓,那一刻间心彻底放飞,想到足球迷不远万里现场观战,歌迷高价票奔赴现场听歌,或就是感受那一刻万众同心共享的共鸣?
而元宵节则不分球迷歌迷,不分男女老少,全民只为开心祈福,以大红大绿大紫这般酣畅淋漓的庄稼色彩,传递花好月圆、五谷丰登的祝愿,这是全体人参与的共鸣。
试问,世间千人千面,万人万心,心乃至脸上的笑容,总在森严戒备中。漫漫人生路上,有多少事,有多少片刻,能在如此暖心如此宏大的共鸣中!看着一张张洋溢节日喜庆的脸,总会泪流满面,是的,看到并身处其中,也常思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这走街串巷的闹元宵,只是预热,到正月十五达到高潮,全部集合起来在主要街道表演,各村各镇各单位的舞狮、舞龙、走马灯、跑花船……龙当然非同一般,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巨龙;那鼓也不同凡响,大型花车上的巨大战鼓;还有诸如红楼梦、西游取经、八仙过海等立体民俗图景轮番上演。此时万头攒动,如五一节的故宫、长城,人挤人几成胶着状态……全国人都在这样盛大的节日喜庆中,共通的喜庆穿越所有阻碍,包括生活困苦,甚至语言不通,对,上帝最害怕的时刻?忍不住又热泪盈眶,又听到诗人饱含深情的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正月十五还是中国人的情人节,看余秋雨心目中的元宵节,多么浪漫:
“我一直以为它只是年的结束,却不知还有这么多的含义。这是个狂欢的节日,是个释放的节日,也是个‘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都是古人在描述元宵节时留下的诗词。”
著名诗人余光中也把这一天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他说:“在西方,人家的情人节是2月14日,我们的情人节就是今天。”
古代年轻女子多“养在深闺人未识”,少有外出游玩,元宵节却不同,男男女女齐涌街头观灯赏景,成为未婚男女相识相会的好时机。
元宵夜灯火明灭间,爱之浪漫剧不断上演,早早约好时间地点,急急赴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人丛里寻觅,终于看到心爱的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这些约会词代代流传,妇孺皆知了。这样春回心动的节日,齐赏地上彩灯万盏,共享天上明月一轮,合家团聚,其乐融融,以至于日常柴米油盐之羁绊与困苦,算得上什么呢?新一轮希望的春天又开始了,生命蜇动,情缘涌动,还有诗人饱含深情的吟诵:
《我爱这土地》
【作者】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