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迎不拒,向喜而生》是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师罗近月的作品。看似轻松向上的名字,其实读起来还是很烧脑的。因为你会结合自己,与书中的案例分析,自己是否是正确,自己是否会有所得。就如书中所说,每个想学心理学的人都想从中找到自己,完善自己的途径,而越是这样越是心里纠结,反而没有所获。所以我放下这种心态,一路读下来,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写下来,分享一下。
《不迎不拒,向喜而生》全书从觉察,看懂自己,你的从生才真正开始;接纳,带来自由与爱;探索,你是谁,想要去哪里;相信,你只能成为你相信的样子;关系,在关系里活出真实的自己。五个方面进行讲述,如果用我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吧。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用现有的条件去探索与人处的模式,在相处的关系里,不能为了他人没有底限的为取悦别人而改变自己,也不能为了刷存在感而处处限制他人。与人相处,应该是两个相交的圆,有交集也有自我独立。在自我独立时不会感觉孤独,交集时也没有不自在,这才是好的关系。
《不迎不拒,向喜而生》的自序“不着急,慢慢地成长你自己”是现在人最缺少的状态。现代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快,5G通讯、动车、互联网,这里发生的事,几分钟就会传遍各处。人们常常常在焦虑不安中,短视频等速食的文化餐,让人更是很难静下心来。看似很近的两个人其实心确离得很远。所以心理咨询师,心理顾问这样的职业才会出现吧。因为他们会倾听你的心事,让你慢下来。
我一边读《不迎不拒,向喜而生》一边记下我认为有用的,可以你分享的内容,希望你也有所收获。
关于心理咨询这件事:
心理咨询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整合自我的途径。
给空间去理解自己有什么用呢?最终还是得靠我自己走路,你也不能帮我去走路!既然一直都是靠自己,那我为什么还要找咨询师呢?
其实,很多人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恰恰是因为靠不上自己,自己的内心变得很混乱或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关于自我评定:
最终一个人能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在于他懂得多少道理,或者做出多少努力,而是他真的没有学习认为自己是重要的。
我们看似可以通过感受的隔离断开与经历的连接,却永远活在了经历的阴影之下。想要摆脱这些阴影,就需要我们勇敢地站起来,去体验、还原自己在那些痛苦时候的感受,跟自己站在一起,坚定去维护自己。所以,如果没有充分的体验,你就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也就无法真正为自己的成长去做努力。唯有深入地体验才能让你重新看见、找回、善待你自己,带着自己走出痛苦的关系循环模式。
当你原本希望满足对方的需要去获取自己的价值时,对方却很容易把这当成理所应当,反而感觉不到你有任何价值。
当你在关系里为了获得价值认可而活成一个隐形人时,你不仅不会获得认可,连你自己都会感觉自己没有价值。只有当你从隐形的有关系里站出来,你才会真正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只要我们还在寻求别人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就不会真的感觉到自己的有价值。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低价值感不是你真的没有价值,而是你一直等着别人来定义你的价值。
你可能会一边埋怨自己,一边无比恐惧,另一边又不得不去面对现实的这场战斗,直到自己变得习惯,逐渐适应这样的状态。无论如何,你会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这个渴望突破的新自己。
关于婚姻关系:
婚姻的三个阶段:制度化婚姻。因为生存条件很艰苦,所以两个人要组成联盟,共同生产、抑制侵害,来侵害,来维护必需的生活保障。第二阶段:陪伴式婚姻,因为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婚姻重心开始转向了亲密和性的需求,双方开始注重爱与陪伴。第三阶段,自我实现式婚姻,人们越来越需要在婚姻中展现自我、感受到尊重和自身的成长。
当我们越在意一个人,对关系寄于更高的期待,努力去做到最好,就越容易对关系感到失望和愤怒。
这种“有我”和“无我”的不同,真是天壤之别。遇到突然的变化,最考验的就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就好像即便潜意识里已经准备好了一场战斗,但是你在意识里可能还没有准备好立刻就上战场。
关于孤独的诠释:
感到孤独不是评估关系好坏的标准,而是一个人自我意识萌芽的开始。
不敢面对孤独,就会在危险来临前做出这些选择:
1.压抑自己跟对方融为一体,顺从他人。2.控制对方来满足自己人;威胁或纠缠。3.在压抑和控制两个极端间交替出现。
不管是哪一种选择,都能暂时避开孤独的危险,然而这带来的更深远的影响是:避开了孤独也就避开了在孤独中发展出爱自己能力的可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人独立孤单,并不是孤独,孤独并不是一个人安静的呆着。是内在的,还非外在的表现)
孤独是一种发生在关系里的体验,如果你仅仅是一个人,不会感到孤独。
孤独是当你发射出一种渴望,而这种渴望没有被对方有效接收,最终被无效反弹回自己这里时,你才会有孤零零的感觉。
赫尔曼说,从创作到复原,追寻的不过就是成为一个“普通人”。《不迎不拒,向喜而生》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