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和他的《渔家傲》
认识范仲淹,源于他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忧而忧”,当时北宋王朝正值内忧外患,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实施了“庆历新政”,后因触犯了保守派利益以失败告终。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虽然是看图写成,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体现出一种宠辱不惊的气度和胸怀。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少年入寺庙勤奋读书,划粥断齑,终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苦读及第。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因旧海堤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淹没良田,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天圣三年(1025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宁陵县。 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倡导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此后范仲淹因为秉公直言先后被三次贬谪,宝元元年至庆历三年(1038年—1043年)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犯。西北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夏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认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渔家傲》一词写于范仲淹守边日,用词清丽而有一种豪迈气概,读后令人感觉苍凉悲壮,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喜欢这首词的广阔格调,文如其人,还有一首《苏幕遮》也是读来如清音萦绕耳边,三日不绝。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诗品即人品,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