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大学转发了一条微博,配文是两个赫赫在目的大拇指。这条微博讲述的是一位73岁老人的故事,这个年龄,可以和1896年建校的川大称兄道弟了。他就是居住在重庆北碚区的王忠厚,他曾在四川大学蹭课17年,先后学习过拓朴学和俄语。随后,他四次去俄罗斯当翻译,他的事迹,早在2006年就被拍成了纪录片《张博士》。这样用生命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好学生”,如今的生活却显得有些心酸,至今他仍孑然一身,莫说是儿孙满堂,就连生活还要经常靠妹妹接济。视频中,他拄着双拐,背着一个红色的大桶,行走在重庆的街上,仿佛那桶里装的就是生活的全部重担,压得他直不起腰来。
据老人自己所说,他初中三年级就被勒令退学,在社会上给人打杂工,被欺负、被践踏、被歧视,于是他决定发奋要把失学受害的创伤弥补起来。在38岁那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离职后用弟弟的名字到四川大学旁听自学,这一学,就是17年。在川大旁听期间,老人居无定所,成为了校园里的“走读生”。当时他常去食堂吃剩饭,在路灯下做题,川大那偌大的校园里也曾留下过他奋斗的身影。“活到老,学到老,我只能这么说,这几十年没有白过,没有庸无度过。”老人这么说,看着镜头的眼睛还闪过那么一丝小骄傲。他现在的生活并不如意,有网友评论说,“活到老学到老,然后要靠亲戚接济?那我宁愿没有文化,但是能自己养活自己。”也许有人质疑老人花费17年去读书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不过大多数的人对这样一位老者还是满怀敬意的,就像我一样,我看着视频中的他,满怀感激。是他,在这平平无奇的日子里,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我,读书和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几十年没有白过。”为的就是不卑不亢的说出这句话时可以挺直腰板,底气十足。
“伏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时光匆匆,一辈子看起来很长,等快走到终点时回首望去,那生命中的许多年,不过也就像过眼云烟。短暂的一生,究竟该追求些什么?还记得在2015年时,深圳某公司高管从27层高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30几岁的生命。该高管名牌大学毕业,被公司高薪聘取后,由于业务能力突出,破格提升为高管,也是公司管理层最年轻的人员之一。这样的年轻人是无比符合世俗所界定的“成功”的,可他却在自杀前留下的遗书中草草的写下这样两句话:“我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了,我忽然觉得自己为之努力奋斗的一切都是徒劳。”白过了,这位年轻人因为自以为错付了30多年的光阴,而选择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终结错付。尽管方式有些极端,不过的确行之有效,至少他再也不会在车身马龙的城市中迷失自我,至少他再也不用在觥筹交错的聚会上推杯换盏。我想不只是他,还有很多生活在现代都市童话中的人们,在童话中迷失了自己。
有些人他们并未生活在童话里,但也意外的收获了清醒的人生。河南南阳81岁和70岁的老人被高职录取、49岁的宿管阿姨考上了广西大学研究生、51岁保安将获得厦门大学法学学士学位、独腿少年跳完一千米中考体育考试、先天性重度脑瘫患者用舌尖挑出100万字……这些都曾是感动过我们的一个个瞬间。当然,这样的感动一直存在,前段时间凭借野球场上的单挑视频走红网络的独臂篮球少年、在川大做旁听生17年的王忠厚老先生。为什么我们会被这样的事情感动呢?大抵是因为他们“不寻常”,这些人没有选择接受命运,按照套路出牌,而是用一首看似稀烂的牌博得了观众的喝彩。也许他们终究是赢不过手握王炸的生活,但至少,他们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奋斗过、拼搏过。
浪费时间,在一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面。这是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下,很多人绝对不愿意去做的事,功利主义者们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分钟掰成两半来用,他们忙着去迎合主流社会界定的“成功”,有时翻翻手机看看新闻,用旁观者的身份欣赏着那些愿意把时间浪费在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事情上的人的生活。然后留下一句评论,“感动”或者“泪目”,继续做着那些“有意义的事”。
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中,主人公兰彻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之间追上你。”有些人,终究会用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别样的精彩人生。也许,他们没有家财万贯,没有儿孙满堂。和世人眼中的“成功”相去甚远,但是,一句“这几十年没有白过”的陈词足以说明一切——不负一生,已经是这辈子最大的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