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去欧洲几个国家出差一个星期,时间短、看到了一点浮光掠影。有些体会:
一、关于个人
1.出去总会感觉英语水平不够
这不回来后马上买了一本雅思词汇用业余时间背单词,天天利用运动的时间听英语听力。真正是现实版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英语听力如果过得去,到英语国家就问题不大,老外一般都很照顾人的,会讲得很慢,就是怕词汇量太少,那就比较抓瞎,也打击自信。
2.非东方文化的国家不建议特意去
文化、语言、饮食等差异度很大,如果是出差那没问题,该怎样就怎样,到处看看,增长点见识。如果是为了旅游什么的,个人不是很建议。除非是读书万卷,将该国的历史地理人文社会都了解的很透彻,想实地体验一下。当然土豪另说。
二、关于国家
1.作为中国人还是很幸福
先不说,吃在广州、中国八大菜系等。就算是自己炒些家常菜都挺不错的。相对而言,还是感觉老外的人种真的和中国人不同,他们没有上火一说的。大部分吃食都是经过简单的烤、炸、烘、焙......用咱们的话讲,基本上都归类为垃圾食物了。而且因为饮食结构的不同,欧洲的蔬菜非常贵,肉又相对而言较便宜。
另外因为老外习惯喝冰的或者凉水,欧洲的所有机场都不提供免费热水的;因为人工贵、还有考虑到环保欧洲的酒店也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牙膏牙刷、拖鞋等;另外类似丹麦、德国这种国家打的、公交都挺贵的。特别是丹麦,随便打个的都上百块。感觉在国内时不时打个的士、上个馆子什么的,对他们而言都算是比较奢侈的了。
2.在国外的华裔对中国的发展非常看好
当我们在羡慕北欧的高福利、当地人已经在抱怨税收太重、小孩子进取心不强等。几家高校的教授都对国内小学生的数学教育很推崇,同时对发达国家的理科教育忧心忡忡。
几所高校的教授也非常谦虚,一讲到国内的情况就说国内的体量不同,他们目前成功的经验未必适合国内。类似丹麦的新能源政策、垃圾发电、风力发电、微电网等,越是走在前面越是谦虚。
德国的一些华人就羡慕国内发展的欣欣向荣,一句话德国是一个很传统很保守的国家,很多国内在应用的新技术,德国人都不是很关心。
三、关于取长补短
欧洲有几点是做得比较好的。
1.环保、低碳。
上面说的酒店不提供一次性用具是一点,另外就是很多公共场所提供循环使用的布作为擦手巾。环境非常好。
2.干净。
无论是街道还是酒店、洗手间等都非常干净。感觉那边没有公共厕所的概念。他们的卫生间基本上承包给了私人,由某个人负责经营,包括打扫卫生、交水费、电费、买清洁用品、纸巾等。既然是私人经营的自然也是要收费的。每次至少0.5欧,而且一般是社会中较弱势的人员负责经营,经济较好的人很多都会稍微多给点。因为这些人员没有其他收入,以此谋生。
3.质量
基本上见到的东西质量都可以,对有强迫症的人来讲,很多公共建筑的装饰、设计都基本上令人较为舒服。酒店的装修以简约为主,干净,卫生。用的东西基本上没有差的。
4.不追求GDP
选择城市不会像国内这样按GDP的体量来排名什么的,反正是找适合自己的地方居住吧。不会说GDP高就自己也光彩什么的。很理性。城市的街道也不像国内这样刚建又拆又建,基本上建好了之后就不会拆。
5.对人的发展的尊重
丹麦的职业收入差距不大,难大富大贵也难贫困。税起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另外就是普通工人的收入也很高,都是按小时计算的,而且都需要经过几年的学习取得从业资质。
6.税重但相应的医疗、教育、养老负担轻
政府帮忙搬掉了 医疗、教育、养老这三座大山后,他们消费无后顾之忧,这大概是中国人最羡慕的地方吧。
出去旅行最好的状态就是精通英语,从书本上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民俗、人文、经济等,加上精通咱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后再走出去自由行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