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桦林
前文《生命的价值首先是好好活着》源于两个孩子,一个走失并喝下农药,生死未卜。另一个直接喝了农药,不治身亡。这样的噩耗在开学之后接连发生,笔者作为一名教育人,一直认为这与当下家校教育的不和谐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近日,又一个孩子在开学日(2月20日)离家出走,至今未归,不知道孩子的家庭现在是什么样的境地。这样的消息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不能再被封锁。虽然,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那里,会被填枝抹节的人为传播,但总不能改变一个现实,孩子在开学那天走失了。有人说,这与教育的不作为脱不了干系。但,作为一名老师,我要说的是:孩子不成器,最终埋单的应该是家长。
孩子在开学日走失,学校方面因为没见到孩子而不会承担责任。家长一方会因为没把孩子亲手交给老师而失声痛哭。但,当一个活蹦乱跳的,一米八几的小伙子,本来是家庭中的脊梁,本应该是家庭未来的中流砥柱,但现在选择了离家出走,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多大的打击?然而,这样的打击其实并不是从孩子走失那天开始的。孩子的不爱学习,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作为家长没有理由说“不知道”,没有借口说“我们没有办法,我们不懂教育”。
作为学者型的著名作家,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先生,他的完整学历只到小学。但他说,他有许多不是老师的老师。其实,我们的许多家长忘记了,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既是启蒙老师,又是终生的老师。
虽然,孩子走失了,甚至服药了,都是家长不愿看到的,但是,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未成年孩子的监护人,家长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笔者认为,到了这个时候,一个明智的家长,已经没有必要去追究责任在谁了。重要的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找到。作为家长需要马上调整自己的思想,把对孩子的要求放到孩子能够接受的高度,别再一味地对孩子进行虚无缥缈的要求,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多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从孩子的视角看待社会,引导孩子去做他既高兴,又正确的事情。这个时候,考不上家长心目中的大学,又有什么关系?考不出家长期望的成绩,又有什么关系?
良好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老师说得好:只有遍尝人生百味的孩子,才能适应能力强、经得起风雨。然而,当今社会,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许多家庭的孩子不但不能尝尽人生百味,甚至半点苦都吃不得。有多少孩子小小年纪,拿着比家长强百倍的手机,穿着讲究的名牌。学校里统一了校服,为了减少孩子间的一些不必要的攀比,然而,爱慕虚荣的家长,变着法子让自己的孩子脚穿名牌鞋,以彰显与其他家庭孩子的不同。在许多家长那里,仿佛这才是他们应该做的,其他的,包括孩子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世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都与他们作家长的无关。
在家长的这些不作为下,孩子身上终于染成了一些不尽人意的不良习惯。不爱学习,热衷于上网;不敬亲人,迷恋上虚无缥缈的偶像;不善劳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身上的这些不良习惯,许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充耳不闻,不放心上,等到孩子大了,不良习惯也多了,再想剔除会有多难?有道是,病入膏肓,树以脖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笔者从教多年,身边走过的孩子数以千计,大凡有不良习惯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关心孩子,甚至有不良习惯的家长。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孩子不成器,家长有脱不了的干系。孩子不成器,埋单的就应该是家长。
当孩子有了意外,我们在同情家庭的同时,也应该多些理性思考,作为孩子的陪伴者,我们家长就应该从我做起,做一个值得孩子效仿的榜样。
最近央视火爆的一档节目《朗读者》,已经把亿万国人的文化味蕾勾了起来。作为谍战小说之王的麦家先生的朗读《致信儿子》足以让许多家长思考许久。作为一个曾经严重叛逆的儿子,面对自己叛逆的儿子时,他选择了早发现,不放弃。身处叛逆期的儿子曾经对他关了三年的房门,在那期间,作为父母根本不能去开儿子的房门。曾经叛逆的麦家先生,他选择的是坚持和陪伴,坚持感化和教育,从不放弃开导儿子,不放弃对儿子的培养。
一封写给远在美国留学的儿子的信软化了隔在父子之间的那堵冰封了三年之久的墙。儿子的门打开了。谁为他打开的?不还是孩子的父母。然而,我们身边的家长又是怎么做的。身陷叛逆期的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他们不还是不假思索,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一味地强行把孩子送去学校?在他们看来,孩子只要送去了学校,他们就解脱了。没成想,孩子连学校门都不进,绕道去了网吧,甚至去了更远的他乡,让家长和老师找不到。等到发现孩子走失了,家长再恍然大悟,为时已晚。
孩子的这些作为,埋单的只能是家长。如果不想埋下这一单,我们就要做个有心的家长,做个聪明的家长,做个像麦家先生一样有耐心的家长。
最后,以麦家先生的一句话与自己,与众多家长朋友共勉。面对叛逆期的孩子,我们要用成人的力量去保护他们,陪他们承受青春期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