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成立后,开始接触不同行业的客户,主动参加不同领域的课程,一为结识朋友,二为开拓眼界。经EMBA朋友介绍,现场感受了“奇门遁甲”这门旷世绝学。
提及“奇门遁甲”,容易让人想到周易、八卦,直至迷信骗术。
授课老师是深圳正易国际投资管理集团创始人,从开办公司经历可知,这家公司属合法经营。正老师将传统文化运用于商业,以此向社会各界传播我们不曾涉及的知识疆界。抱着好奇的心态走进会场,遗憾没被现场抽中,不能亲身验证他的神准。短短几个小时,难以学懂说清这门玄学的精髓,抛开看不懂的术语,放下观望与怀疑,仅就授课中的思考略说一二。
第一,中间人的痛苦。普通人眼中的玄学,在高人眼里是一门专业,如同数学、物理一样能被精通和掌握。人们之所以将不了解的事物划为迷信或悬置不论,因为太过古老,老到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往往,我们对那些太过久远烧脑的传统文化,那些看了犯困,学了难懂,说出遭人白眼的东西打入另册,如遇瘟疫,退避三舍。这样一来,我们对超出个人认知范围的知识或回避或将其妖魔化,不碰,不学,一推了之。那怕在B圈炒的热火朝天的比特币,区块链,甚至铺天盖地的人工智能,因离个人生活太远,选择视而不见。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逆流而上的人,他们学习研究人们很少触碰的领域,且深信不移。于是带动身边更多的人,最后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先行者,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马云说,机遇一开始看不懂,接着看不起,等看懂了却已来不及,早有人站上高位,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有太多人身处中间位置,不上不下,不曾站稳任何一个平台,站住任何一个IP。时常对错过的机会望洋兴叹,“早知今天,悔不当初……”
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抓住趋势,成为头部稀缺资源,更多人成为过客,沦为吃瓜群众。痛苦并非来自无知,而是错过大好机会。原因不难找到,因为犹豫不定,徘徊不前,等待观望,最终一事无成。
对待新生物有三种人,第一种笃信,他们坚信,坚持,无悔,直至成功;第二种不信,对新事物弃之如蔽履,选择走老路,始终活在过去;第三种将信将疑,他们最痛苦,因为左右为难,因为举棋不定,身体选择不作为,头脑却惦记着万一实现了呢!
中间人最痛苦,他们曾看到过曙光,却自己将自己拉回沉沉暗夜。他们只缺一点勇气,一次决定,坚持行动,爱我所爱,行我所行。
第二,似懂非懂的尴尬。课堂上,正易老师引用大量古代战例,提及诸多名人典故,一一证明研究成果的正确。这一点,不敢苟同,从结果倒推,很容易就某个特定的观点相吻合,但这不足以证明观点真实正确。公鸡打鸣,太阳升起,公鸡说,“我厉害吧!”公鸡没说错,但太阳的升起与公鸡没有半毛钱关系。
尴尬的不是观点正确与否,是那些似曾相识的故事。老师巧妙地将其切入要点,从另一个角度加以例证。尴尬的是,他提的那些问题,那些在耳边萦绕许久的故事,无论姜子牙,还是诸葛亮,自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知道几个人名而矣。了解《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却不曾真的深入研究,搞不清历史的来龙去脉,理不顺人物的前世今生。姜子牙江边垂钓,诸葛亮《隆中对》,曾国藩“结硬仗、打呆仗”,能对应生活中那些场景?对当前工作有什么启发?
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很容易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或略有耳闻,或浅尝辄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者寥寥。这与中间人的心态如出一辙,费心费力,深入思考,静心研究者能有几人?老师一个问题抛出来,便能让人哑口无言,缄口不语。
美国畅销书作家威廉在《知识大迁移》一书中说:“在获得信息特别容易的今天,记忆事实性知识仍然十分重要。事实是构建知识城墙的方砖,方法性知识是水泥,砖缺的太多,有再多的水泥也无法修筑起坚固的城墙。”
似懂非懂,似曾相识,不是正确的学习姿态。掌握事实性知识,才能在关键时刻提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